我最喜歡的類型小說是武俠,尤其是金庸的武俠小說。最初喜歡的是,金庸所塑造俠士們的瀟灑恣意、自由不羈。喜歡他們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的英姿;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強大;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自在;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的節操。后來發現,金庸武俠小說里面很多人物都沒有那么理想化。金塑造了俠士群體特征,還寫出了人性及種種局限,眾多人物中間,我印象最深的是《天龍八部》里面的人物蕭峰。
金庸的武俠小說的人物大多是一個少年,如何經歷種種挫折和磨難,最終成為一個英雄,比如郭靖、如張無忌、如楊過,是關于成長的故事。但蕭峰不同。蕭峰一出場就是丐幫的幫主,一個威名赫赫的英雄,強大、坦蕩、是非分明,是理想中的俠士。
杏子林事變,他被剝奪了身份,以前的價值尺度統統被打破,故事從此開始。他要追尋自己的身世真相,要找到自己的坐標,重新獲得立于天地間的根本。
但他執意尋找自我的舉動,一次次將他推入毀滅的深淵。他發現,他的父母在雁門關外為漢人害死,他反拜殺害父母的仇人為師,三十年來認別人為父為母。他一心要找的殺他養父母和恩父、陷他于種種不義的“大惡人”,到頭來竟然是他的親生父親。他執意復仇,卻失手打死了最愛的女子,親手毀掉了自己唯一幸福的可能。
他是遼國人,被遼國囚禁,中原群豪為救他而來,他不忍眼睜睜瞧著他們一個個死于遼兵之手,但若相救,便公然與遼國為敵,成了叛國助敵的遼奸。
面對種種錯位的現實和兩難的境地,蕭峰心中的痛苦、掙扎、迷惘,可想而知。最后,他以生命獻祭,洗刷兩個民族之間的仇恨,也最終實現了英雄的終極價值。
一個完美的英雄人物,最后卻落入如此境地,讓人不禁唏噓不已。是誰導致了這樣的悲劇?是命運的捉弄,還是陰謀家的設計?都有吧,但最關鍵的或是人的偏見。小說里,人們是那么偏激、狹隘,小到門戶之見,大到民族仇恨,把人扯來扯去,推到一個又一個深淵。其實,少林如何,逍遙派又如何?契丹如何,漢人又如何?
但細想,今天的我們,也許對象變了,但我們的偏見少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