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話題說到WOOP思維,說到執(zhí)行意圖(if... then... ),該如何面對夢想,不受到夢想副作用的影響并制定出可行的計劃似乎是聊的透透的了。可是,執(zhí)行計劃需要時間,而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每個人最缺的就是時間。這周的話題非常實用,我們來聊聊時間管理。
PART I:在碎片化的時代,三種能力使效率升級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特點:永遠在線、隨時干擾、信息溢出、思考變淺。
1. 碎片整合的能力:
如果把每個人類個體比喻成電腦,那么這項能力相當于電腦的磁盤掃描功能。所謂碎片整合能力就是找到碎片化信息之間的聯(lián)系,形成系統(tǒng)框架,并且在當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2. 單線程到多線程的能力:
計算器與計算機的區(qū)別在于,計算器是單線程操作,一次只能計算一個,計算下一個需要按清零鍵。而計算機是多線程運行的,可以邊計算,邊聽音樂,邊下美劇,邊聊微信。雖然是多線程運行,但當前激活的窗口只有一個,我們雖然可以在多個任務(wù)中切換,但仍然需要保持專注在手頭的這個任務(wù)上,即,多任務(wù)后臺處理,單任務(wù)前臺操作。
3. 放空思緒,覺察感受的能力:
這個時代提供給我們太多的選擇,雖然生活便利程度提高,但卻使我們越來越糾結(jié),美其名曰,患上了“選擇困難癥”。其實做決定是個內(nèi)在的U型結(jié)構(gòu):信息-->感受-->思考-->決定。只有放松下來我們才不會卡殼在接收到的紛雜信息,讓信息和感受進來,然后再啟動思考程序。就像是計算機的磁盤清理功能。
PART II:加減乘除的時間管理策略
為什么有些人愛加班?時刻在線的我們很難擁有整塊的時間,總是不斷地被打斷,被突然冒出來的事情牽走,時間是碎片的,但事情是一坨一坨的,需要整塊的時間去處理。給大家介紹這套加減乘除時間管理方法,幫助我們順應(yīng)時代特點,更好的利用零零總總的時間。
加:增加碎片時間的價值
用iphone手機的童鞋們可以去設(shè)置-->電池-->查看電池用量 中看到你在各個app上花的時間。有沒有嚇到自己〣( oΔo )〣還好我不用iphone可以假裝不知道??? ?
大家在零碎的時間段(比如,在餐館等待上菜,上班路上,拉屎等)會做些什么呢?我基本上會發(fā)呆,聽歌,玩游戲,思考整老公的點子。。。
想要把這樣的時間利用起來,需要用到上周(week 6)介紹的“執(zhí)行意圖”,也就是提前計劃好一系列的“if......then......"。具體來說就是提前想好在不同長度的時間內(nèi),都可以做哪些事情。比如:如果我在等人,預(yù)計要等10分鐘,我可以聽一篇古典的“超級個體”;敷面膜需要花15分鐘,可以讀一篇財經(jīng)雜志的文章;下班前半個小時沒活兒干了,我可以做一道CFA題目。下圖是古典給的示范供大家參考(boss feel滿滿,不太適合我這樣的屌絲):
總而言之,提前想好1分鐘,3分鐘,5分鐘,10分鐘。。。都可以做什么事情,在碎片時間突然來臨的時候條件反射的去做相應(yīng)的事情就好了。
減:減少切換成本
簡單說就是把一天要做的事情分門別類,減少被打斷的次數(shù)。做不同的事情會有不同的狀態(tài),如果頻繁的從一件事跳到另一件,再跳回來,需要花很多時間在“進入狀態(tài)”的過程中。
一份報告《被打斷的程序員》(Chris Parnin)對來自86位程序員的10000份編程情景記錄進行了研究。
在代碼編輯工作被打斷后,程序員需要10到15分鐘來重新開始。
在編輯方法時被打斷后,程序員只有10%的概率會在一分鐘內(nèi)繼續(xù)工作。
程序員可能每天只有2小時的連續(xù)時間未被打斷。
比方說,a typical day of 某人可能包括下面這些事情 (很明顯這是copy paste的例子):
- 給王經(jīng)理電話
- 完成項目報告
- 給老板簽字
- 去銀行手續(xù)
- 給David電話
- 給老板匯報客戶溝通情況
- 約張強晚飯
- 給老婆買禮物
- 去超市買東西
這些事情可以整合成幾大類別:@老板,@外出,@電話,等,然后一個類別一個類別的去處理:
然后你的時間就變成了這樣:
乘:多線程疊加
《圣經(jīng)新約》的翻譯者詹姆斯·莫法特的書房里有3張桌子:第一張擺著他正在翻譯的《圣經(jīng)》譯稿;第二張擺的是他的一篇論文的原稿;第三張擺的是他正在寫的一篇偵探小說。
莫法特的休息方法就是從一張書桌搬到另一張書桌,繼續(xù)工作。因為工作的性質(zhì)不同,一種恰好是另一種的休息。這就是多線程的疊加效應(yīng)。
意思就是,工作累了的時候,別歇著,換一種工作繼續(xù)奮斗吧少年!因為工作性質(zhì)的不同,一種恰好是另一種的休息。跟上面的“減法”可以結(jié)合執(zhí)行:先把任務(wù)分門別類,一類一類的做,不累的時候繼續(xù)做這一類的事情,減少被打斷的次數(shù);累的話就換一類事情做,多線程疊加。聽上去像打了雞血,我只能說我盡力。。。
除:主動把任務(wù)碎片化
上大學期間寫了無數(shù)assignment / essay,每次寫的時候都坐在書桌前絞盡腦汁,托著腮幫子構(gòu)思,在房間里焦躁的走來走去,然后不知道怎么回事就開始刷微博,逛淘寶,看視屏了。。。一天過去了一個字都沒寫。別跟我說你沒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
其實可以把整個構(gòu)思的過程碎片化,比如,早晨起床刷牙的時候想想這個事兒,上課的時候跟同學聊聊想法,回家在火車上大概把思路寫寫畫畫,整理一下。開始動筆寫的時候,進入狀況會快很多。在一些工作中也可能用得上,比方說寫策劃案之類的。
敲黑板聽上去不明覺厲的金句來了:碎片化思考、大塊時間執(zhí)行,就是這個碎片化時代的工作方式。
PART III:一些實用的時間管理小方法/小道具
我不知道你們是不是這樣,反正我自己做事情一點都不專注,很容易分神。比方說,看書看的好好的,突然想刷一下朋友圈手就抑制不住伸向手機;工作做到一半突然想,看看股票長了沒,過去一看,媽呀怎么跌了,于是就各種看財報,看announcement,看論壇,看新聞。。。看到股票漲了,說不定一高興有去逛淘寶了。經(jīng)常一天也不知道干了什么,渾渾噩噩就過去了。
然后看到下面這幾個小方法,簡單但是很管用。
1. 念頭收納:把腦子里突然冒出來的念頭寫在手邊的紙上,寫完可能又會有新的念頭冒出來,那就繼續(xù)寫,有多少寫多少,一般寫到7個左右就可以專注手頭的事情了。
2. 三秒禪:就是行動前先停三秒。無論是想脫口而出的話,抑制不住想點開微信的罪惡之手,還是對某件事情熱情澎湃,沖昏頭腦的時候,停三秒鐘再進行。
3. 電子靜默&物理隔絕:主動關(guān)掉大部分的手機和桌面推送;盡可能讓自己待在一個不被干擾的空間、時間。
4. 調(diào)整期待:不要對方一說話就馬上回復或回微信,但是每次回都留出足夠時間處理,重要的事情直接電話,養(yǎng)成大家對你的好期待。
后面還扯了一些什么創(chuàng)建一個人生主題,連點成線,吸附碎片之類的,很大很空跟當下的我有半毛錢關(guān)系嗎。。。故略。
預(yù)告:
拖延癥患者/懶癌晚期患者除了經(jīng)常說:“我也想做,可是沒時間啊”之外,還經(jīng)常說什么?對了,就是:“我好累!” CFA考不過的話只能怪自己怎么總是那么累,哈哈!
下周主題:精力管理。然后我就再也沒有借口不去看CFA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