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拿到辭職批復到現在已一年有半,從法官到實習律師,轉換的不僅是角色,更是心態與工作方式。第三次的工作選擇,我給了自己一個全新的開始。
寫這份總結,我的內心是激動的,因為這意味著我一年的實習生涯即將結束,迎接我的是專職律師,我將真正開始以一個律師的身份從事律師業務。再過半年,禁業期滿,我將再次回到我熟悉的法庭——律師的主戰場。
時光荏苒,回想起這一年多的實習生涯,它帶給了我許多的成長,慢慢回顧這段時光,我想進行如下總結:
一、轉換心態,熟悉律師的工作節奏,認清法官與律師的工作差異
律師與法官工作性質是不同的,之前做法官,雖然很忙,但更多的時間可以自己掌控,什么時間安排開庭、什么時間合議案件、什么時間匯報案件,基本全靠自己把握;現在做律師,工作節奏更快,每天的日程都可能安排的滿滿的,而且很多時間并非自己能夠決定,需要同團隊商量、需要與客戶達成一致,雖然自己的時間多了,但節奏加快了。
做法官時,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很謹慎,可以和什么人接觸,不可以和什么人接觸,自己心里要有一桿秤,那時不敢交太多朋友,怕他們打官司找自己,因為法官需要慎獨慎行。而做律師,最需要的就是客戶,特別是做企業的客戶,只要有機會,都是可以先接觸的,在接觸中,只要不違規,對于他們的問題,都是可以回答的,這就需要具備客戶意識。
在做法官時,更多的時候是被動的,分到了案件,最先想到的是如何結案,如何讓當事人息訴罷訪;現在做律師,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拿到案件,而是如何為客戶解決問題,有時候訴訟并非最好的策略,可能會建議客戶變更一下方式,這也是一種服務意識。
總之,在實習的這一年,我時刻告訴自己,一定要認清身份的轉變、懂得身份的轉變,具備服務意識、具備客戶意識,培養潛在客戶。
二、組建團隊,我需要的就是你們
之前接觸到的律師,大多是單打獨斗的,最多是一個老律師帶幾個助理,助理的工作僅停留在協助老律師、辦老律師辦不過來或不愿意辦的小案子上,但都沒有形成團隊。在辭職之前,同北上廣做律師的同學聊天,漸漸發現律師團隊的重要性。面對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律師,怎能不團隊化?
于是,帶著做團隊的想法,我離開了法院,加入了京師。去年六月份,我們的律師團隊正式組建,我有幸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做團隊的好處自不用說了,你累了,我可以在背后扶一把;我忙不開了,你毫不猶豫地頂上去;你有不專業的地方,有我在;我有不擅長的領域,還好有你。在這里,我們一起開開心心地工作,一起為了夢想而努力。
一年來,我們一起接待當事人,一起討論案件,一起準備案件材料……團隊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數據與可視化的巧妙結合,團隊成員的緊密配合,大家在一起感受到了不一樣的律師工作。
特別是今年以來,團隊確立了周例會制度、庭前會議制度、庭后復盤制度、知識管理制度等,并創立了屬于我們自己的訴訟流程。
一個人走,可能走得很快,與一群優秀的人一起走,才能走得更遠。每一天,每一步,我們都在走向更加卓越!
三、堅持輸入與輸出,這樣的工作與生活才有意義
做法官時,案子多,外出培訓機會少,但只要遇到可以外出培訓的機會,我總是申請參加。雖然有時候不能成行,但培訓的同事回來,總是詢問這次講了什么,有沒有筆記可以學習。
現在做律師,接觸的人多了,參加各類培訓學習、業務研討的機會也多了,可以學習的途徑越來越多,外出分享的機會也多了不少。
實習的一年,我現場參加的各類講座、培訓、沙龍、論壇、研討會等20余起,通過互聯網參加的各類講座、分享30余起,對外進行的分享也有五六起。一次次的培訓和學習,擴展了自己的知識面,也發現了自身的不足。
在理論與實務學習之余,我還將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梳理,寫成了實務文章,《鋼材購銷合同中加價款的裁判路徑》、《民事案件中發票相關糾紛的五個實務問題及裁判規則評析》(經修改后被《民商法實務精要4》刊載)等發表在“高杉LEGAL”微信公眾號上;《14個案例,詳解涉“學區房”糾紛案件的六大問題》被“無訟閱讀”收錄,至此,我已在“無訟閱讀”上發表文章四篇,成為了無訟作者。
今年以來,我開通了簡書賬號,自2016年1月2日至今,幾乎每天一篇文章,除特殊原因外,堅持日更,目前已書寫各類文章116篇,內容涵蓋法律實務、律師成長筆記與工作點滴等。在這里,我會把各類當事人咨詢的問題進行整理,我會寫出做律師的各種感悟,法官眼中的律師等。在這些文章中,有些文章的閱讀量在兩天內就達到四五百,比如《前法官對青年律師的幾點建議》等,這些文章的寫作,不僅實現了律師間的交流,也變相地對自己做了一個小的宣傳。
此外,我還主辦了微信公眾號“王國聚讀案例”,堅持每天讀一份高院或者最高院的案例,加強案例學習,從案例中尋找司法智慧。
四、熟練使用各類工具,用技術驅動法律
之前在法院工作,根本用不上各類工具,也就沒有興趣去了解和使用。現在做律師,越來越發現,沒有工具,就沒有團隊的配合,就沒有更加高效的工作。
這一年來,在律師團隊協作上面,我逐漸開始并熟練使用了釘釘、印象筆記、有道云等工具,這些工具的使用,為團隊工作打開了新局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此外,對于律師一些手頭的工具,比如查詢企業信息類的啟信寶、企查查、天眼等,查詢案例類的中國裁判文書網、無訟案例、聚法案例、威科先行等,查詢法律規定的法律數據庫、法律之星微信公眾號等,用于掃描卷宗的CS掃描王,用于制作課件和宣傳片的PPT或Keynot,用于制作訴訟可視化圖表的Processon,用于制作思維導圖的X-mind、幕布等。每一項工具的使用,都極大提高了律師工作的效率。而這些,都是之前所從未接觸過的。
我曾經在簡書上寫過一篇《一個律師新人的手機APP》,幾天內閱讀量超過800次;我也曾受邀在唐山市法學會上做過《律師如何做訴訟可視化》的分享,頗受律師歡迎。所有的這些,都說明,律師不僅需要專業知識,在互聯網時代,梳理使用一定的工具,是可以幫助律師工作的。
五、堅持但不死磕,溝通但不勾兌
由于之前的身份,很多當事人找過來其實不是因為我的專業,而是因為我之前是法官,認識法官。在接待的當事人中,每當遇到這類的當事人,我總是告訴他,我們堅持專業取勝,決不勾兌,如果想通過我們走關系,案子就不代理了。
之所以堅持這一個原則,就是想做一個專業的律師團隊,不勾兌,不以出賣人格而贏得案件的勝訴,而這樣的律師團隊,是受人尊重的!
當然,這是我作為律師的底線,也是執業紀律的要求,我只希望,在法官談論起律師時,如果有人記得我、提起我,我留下的印象僅有專業敬業、有責任感、恪守執業之道、謙和!
六、注意細節,小處著手,細微之處見真章
每一個案件,無論大小,無論標的額高低、收費多少,只要團隊決定代理,我們總能深耕細作,力求做到極致。
在每次進行案件討論時,團隊總能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在每次開庭前,團隊都會進行庭前會議,把之前準備的材料再梳理一遍,并把多種格式的電子版本存放在優盤,開庭前拷給書記員,以方便書記員記錄;在庭審結束后,我們會及時根據庭審情況進行復盤調整,形成代理詞提交法院。
在復雜疑難案件的整理過程中,通過檢索相似案例,發現裁判規則;特別是通過檢索主辦法官承辦的其他案件和參加合議的案件,以此為參照,針對本案案件材料,形成可視化,整理后提交給法院,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從小處著手,細微之處見真章,不僅適用于訴訟案件,對于接待客戶也是如此。客戶提出咨詢,我們從不因是小問題或者問題很幼稚而不認真解答,任何一個問題的答復,都是專業的體現,解決小問題也可以帶來大客戶。
在總結的最后,我最想說的是,這一年來,我對律師行業有了新的認識,律師職業不是掙錢的工具,律師是社會公平正義的一道防線,是法律共同體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江平先生說“律師興則法治興,律師興則國家興”,謹以此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