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單位(張)萍姐分享了一篇文章《不敢相信!美國預測10年后的世界!》,一看你會嚇一跳,現有職業有70~80%都將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有專家預測甚至達到90%。但是,我們很多人其實對人工智能還不是太了解。
一、人類文明發展呈加速度之勢。
人類文明發展的加速之勢,我們身處在某一時段、某一文明,可能無知無覺;但是,如果我們跳出所處的時代,放眼整個人類歷史,你或會震撼。
石器文明經歷了幾百萬年,一萬年前我們進入了農業文明,三百年前進入了工業文明,幾十年前進入了信息文明,互聯網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
這樣說,有時候,我們還是感觸不深,但打個比方,我們就能明了人類文明的變化加速!
如果,兩千三百年前的詩人屈原穿越到了一千三百年前的唐朝,雖然時光相距千年,不過他的生活可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他需要靠車馬出行,靠油燈照明,依然可以和李白飲酒作詩。
但是如果,兩百多年前的乾隆皇帝穿越到了現在,他看到的將是天空中不時飛過的不明物體,滿街的移動盒子,每個人都目不轉睛地盯著一個方形東西(手機)傻笑。他一定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在做夢。
就像摩爾定律說的那樣,每隔二十個月,電腦處理器的運算速度會提升一倍;或者換個說法,每隔兩年,人類社會所產生的信息總量就能超過過去五千年的總和,新的科技就會迅速發展起來。人類發展進入了加速度時代。
正當我們還在信息時代徘徊,每天刷著朋友圈的時候,智能時代已悄然來臨,而且正在廣、深方面,改變我們的生活、改變社會協作關系。我們的生活將再次被顛覆;曾幾何時,我們還一直將人工智能當作科幻片來看待。
工廠大批量地采用機器人取代人工勞動力;無人駕駛汽車開始代替專業出租車司機;新聞稿件已經不需要人工撰寫;更不用說虛擬現實、基因技術、納米技術、人機互聯等技術的突飛猛進。
……
二、什么是人工智能?
1
一開始我們以為,人工智能就是智能機器能夠完成一些我們以為它們不能完成的事。但實際并不僅僅這樣簡單,人工智能是一種會自己學習的計算機程序,基本跟人類的“深度學習”是一個概念,這也是目前的流行定義。(“深度學習”是人工智能一個方面,但會是以后很長一段時間的主流方向。)
什么是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源于1943年,
當時有一位科學家提出一個大膽的假說,通過模仿人類的神經傳遞和信息處理模式,建立一個類似于人腦的新型計算機處理模型。
但這需要兩個條件,一是運算能力無比強大的計算機,二是有海量的數據庫可以學習。但這些當時都不具備,現在一切都成熟了。
“深度學習”的原理跟人類學習一樣,比如讓計算機學會認字,先讓它把這個字看很多遍,然后計算機會基于算法總結每個字的規律,下次再見到的時候計算機也就能認識。
專業術語里,把總結規律的過程叫作建模,把總結出來的規律叫作模型,而不斷學習并且總結規律的過程就叫做深度學習。
再專業一點說,就是把計算機要學習的海量數據,丟進一個類似于人類大腦的深度神經網絡,讓這個深度神經網絡不斷分析、總結規律,而這個過程就是深度學習。
只要給一臺計算機無限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再給它足夠多的數據,這臺計算機就能學會宇宙中所有可能的知識。
當下最具代表性的智能“深度學習“,就是谷歌大腦。它是谷歌公司在2011年建立的深度學習框架,一共使用了16000個超級計算機處理器。
谷歌搜索、谷歌地圖、谷歌翻譯、谷歌自動駕駛......都充分利用了谷歌大腦的深度學習、自動處理功能。(很多科學家都稱自己只是“深度學習“者。)
2
“機器”會進行“深度學習”是可怕的。2016年3月,李開復博士在李世石與谷歌AlphaGo的終極之戰,現場直播時說:
“如果兩年前你問我,計算機什么時候能戰勝人類圍棋世界冠軍,我的答案大概是二十年后。但是深度學習讓計算機在兩年的時間就做到了我認為需要二十年才能做到的事。”
深度學習改變了一切,它讓計算機和人類的思維思路開始有了本質上的不同,并且將人類遠遠甩在了身后。
計算機可以不間斷的學習,只要有電源、可上網、網上有大數據。它比人類思維方式落后的地方僅在于,它判斷一個事物需要海量的數據。比如識別自行車,它要上百萬張照片;但小孩只需看一張,就會自動豐富思維,識別所有自行車。但因為“大數據”、因為無與倫比的學習能力,計算機已開始遠遠超越人類。
比如下棋,人類方式:分析現有棋盤布局,預測對手可能走法,然后根據對手策略,決定自己下法。棋手的每一步棋都相互影響。
人工智能:只計算當下這一刻自己的贏棋概率,然后選擇贏棋概率最大的那一步棋。根本無視人類的思考。
人工智能可以在自身基礎上進化,而且一直保持加速度的趨勢;反觀人類,我們的生物進化速度相當有限,現代人類的大腦和幾萬年前的原始人大腦在生理上并沒有什么顯著不同。
三、我們的方向在哪里?
1
人工智能將取代人類很多工作是一種必然趨勢,那么哪些工作、哪些行業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李開復在《人工智能》一書中提出了“五秒鐘準則”。
我們的一項工作內容如果只需要五秒鐘就能完成,那么,這項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
在我理解,就是越簡單的工作越容易被替換,這是不容置疑的。
可以預見的是,程式化的、重復性的,僅靠記憶和練習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將是今后最沒有價值的技能,幾乎一定可以由機器來完成。
“人工智能”發展到最后(或要很長時間,不確定),90%以上的基礎工作或將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將來我們想從基層開始學習成長,這樣的機會都不會有(將來的工作對人的素質要求,應該會比現在很高)。
2
什么最不容易被替代?
人工智能無法做到的事當然也有很多,比如情感,歡樂、憂傷、勇敢、恐懼……這是每個人類所獨有的,人工智能沒有。(不過,現在也是人工智能的一個研究方向。)比如自我意識,機器人不會考慮自己是誰,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不會追求尊嚴和自由。
還有,如果我們的一項工作內容需要縝密的思考、周全的推理或復雜的決策,那么,這項工作也不太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
李開復認為,那些最體現人的綜合素質的技能,比如,人對復雜系統的綜合分析、決策能力,對于藝術和文化的審美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由生活經驗及文化熏陶產生的直覺、常識,基于人自身的情感與他人互動的能力等,這些是人工智能時代最有價值,最值得培養、學習的技能。
在人工智能時代,自動化系統將大幅解放生產力,極大地豐富每個人可以享有的社會財富。而且,人類可以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擁有大量的休閑時間。
這時,社會對文化和娛樂產業的消費將達到一個新的層次,其規模將是今天的數十倍甚至上百倍。
所以,未來作家、音樂家、電影導演和編劇、游戲設計師等,會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明星職業。
四、小結
無論什么時代,擁有積極、開放的心態,勇于挑戰自我,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嘗試一些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勇于創新與突破,永遠做一個“深度學習”者,這都是我們可以把握的、永遠不會過時的、也應該是正確的人生方向。
附:本文內容資料參考《人工智能:李開復談AI如何重塑個人、商業與社會的未來圖譜》
本書的作者是李開復,他是著名投資機構創新工場的創辦者,曾經擔任過微軟和谷歌的全球副總裁,并且最早將美國硅谷的投資理念帶回中國,對國內的科技領域、商業領域和投資領域都有卓越貢獻。
多年以來,他一直活動在世界科技的最前沿,見證了人類從信息時代向人工智能的迭代。
本書就是李開復對人工智能這一前沿科技的觀察和思考,全書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人工智能即將帶來的社會協作變革、人功智能目前面臨的技術上的挑戰、以及我們個人該如何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等,都做了全面的講解。
2017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