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義:分廣義和狹義。廣義的毒藥,泛指一切藥物,古人將藥物毒性與偏性聯系在一起,稱用藥治病為“以偏糾偏”,民間也有“是藥三分毒”的說法,這是有合理性的。《普通毒理學導論》中說:一般的藥物,對于健康的人體,或者非適應的人體,都具有毒性。這種說法,是為了避免盲目用藥和過量用藥。
狹義的毒藥,就是安全性不高,容易對人體臟器或功能造成傷害的藥物,這種藥的使用必須小心謹慎。
毒藥對人體的傷害性叫毒性,這種毒性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叫中毒。短時間內由于藥物量太大,很快出現的毒性反應者,就叫做急性中毒;少量長時間服用,慢慢引起的傷害,叫慢性中毒。
影響毒性的因素:
1、最關鍵的就是用量,狹義毒性最大的藥物,只要控制用量,也不會發生中毒。沒有毒性的藥物,用量過大也會中毒。水喝多了也會中毒,臨床上叫水中毒。
2、辯證。辯證準確,用藥合理,并不容易中毒。反之,藥不對癥,藥物的偏性與疾病的偏性協同作用人體,就很容易發生中毒反應。
3、藥物品種。藥物品種來源不正確,受類似的名稱或形態影響,如當初很嚴重的醫療事故,就是誤用關木通引起的。在龍膽瀉肝丸、導赤散、八正散等古方中,所用木通有兩種,分別為木通科植物木通和毛茛科川木通,這兩種木通都沒有毒,但20世紀中期,東北地區一些藥材公司誤把馬兜鈴科關木通當作木通使用,馬兜鈴科植物都含有多少不等的馬兜鈴酸,馬兜鈴酸會對腎臟造成不可逆損傷,所以當時造成了很嚴重的安全事件。
還有一些特殊情況,因為環境對藥材造成影響,致使無毒藥物產生毒性。如桑寄生是一種寄生性植物,它如果寄生在有毒植物上,也會產生毒性。蜂蜜也是如此,如果森林里成片的有毒植物,如黃杜鵑花,用它們的花粉釀蜜,就是有毒的。或者蜂蜜酸敗變質,或受到污染等等。
3、有毒藥品炮制不規范、火候不夠或輔料有毒,或配伍了涉及十八反十九畏等情況,以及劑型、給藥途徑等等。
正確對待有毒中藥:
1、有毒藥物是中醫藥不可缺少的組成,比如毒性極大的砒石,也有治療急性白血病等多方面應用價值;附子的毒性是比較強的,但治療亡陽證,沒有什么藥物可以替代。所以,有毒的藥,用好了會有特殊的療效。
2、要注意有毒觀念,無毒使用。對于任何患者,都要做到無毒用藥,一定要確保用藥安全。
3、要防止兩種片面觀點,一是對狹義的毒藥謹小慎微,用量低于有效劑量以下,根本達不到治療效果。二是對無毒藥物,盲目增大用量,產生嚴重事故。
廣東民間有個很不好的風氣,新生兒降生的時候給喂人參湯,因此導致新生兒中毒乃至死亡的非常多,事實上,以人參為主的無毒藥物濫用導致死亡的情況,比有毒藥物中毒死亡要多得多。
還有就是對古代文獻記載的毒性,要有深入研究和認識。古代對一些慢性中毒的藥物認識不足,如解表藥中的細辛,清熱藥中的山豆根,古代典籍沒說有毒,新版教材都標注了有小毒。
反過來,古代一些標注有毒的藥物,現在看來不一定有毒,如蘄蛇,作為一種毒性很強的蛇,它藥用的時候是去掉頭部的,身體并沒有毒。就算不去掉頭部,毒腺經過干燥加工,毒性也會降低,再加上針對血液產生毒性的蛇毒,口服所產生的毒性一般不明顯。在野外被蛇咬傷,用嘴盡量把毒吸出來是正確的。
所以具體藥物具體研究,不可盲目。
中醫解毒:與西醫原則上一樣,首要是清除毒物,口服中毒則催吐、洗胃,或者用點瀉藥盡快排出去。皮膚吸收中毒則馬上沖洗皮膚,呼吸道中毒如硫磺產生的二氧化硫,應馬上脫離現場。
其次是減少吸收,馬上喝牛奶、豆漿、雞蛋清,一方面保護胃粘膜,一方面把毒物稀釋,減少吸收。
已經吸收的怎么辦?多喝水、利尿和輸液,以加速排泄。
中藥的特效解毒藥很少,常用甘草、綠豆、金銀花煎湯服,都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