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軍事擁有什么樣的特征?
無論是我國的亮劍精神,還是戰爭的目的——消滅敵人,這一種只剩一人,或者只剩一方的特性。
孫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連自己的優劣勢都不知道,那么如何防守,又如何打敗敵人,知己后知彼,知道了自身的優劣勢之后,再去了解對手的優劣勢之后,用自身優勢攻擊敵人的劣勢,才會更快的消滅敵人。
而優劣勢可能是同一個因素,我看過一個百家號寫的文章是講《戰爭論》,以施里芬計劃1.0與后面是施里芬計劃2.0做對比。
實際上這兩個計劃都是建立在德國的具體國情之上,德國雖然處于歐洲中部,看似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都可以發展,但是向北發展需要海軍,向南發展受到阿爾卑斯山脈的阻礙,向東向西都是平原,而且由于德國與法國的發展方向是互相沖突,德法關系是不太可能和好的,德國再向南向北發展,是不是會受到法國的干擾與牽制?那么德國的戰略就很簡單了,就是向東向西發展,那么法國與俄國就是敵人了。
德國面臨兩線作戰的困局,面對法國有人口優勢,而面對俄國有工業優勢,但是面對法俄同盟,德國又沒有優勢,這個問題外交家能解決,政治家也能解決,德國走了第三條路——軍事手段解決。
這兩個計劃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需要建立在德國軍隊的快速機動上,在解決了一個方向的敵人之后,快速調集軍隊機動到另一個方向上形成優勢力量。
這兩個計劃的不同點在于,1.0比2.0更加集中兵力,1.0的東西線兵力比是9:1,2.0的東西線兵力比7:1,1.0計劃下的是考慮到動員時間的差距,法俄同盟是防守同盟,這意味著德國掌握主動,而同時意味著德國在防守戰爭中不必考慮一開始對付法國與俄國,但是局勢的變化可能導致依然會面臨兩線作戰,俄國的全部動員需要七個月,而法國動員需要七個星期,意味著在七個月的時間內,德國不會面臨兩線作戰,德國的東線壓力不會太高,施里芬在死前高呼:“集中,集中,再集中”。
英國是不能接受英吉利海峽的對岸是一個國家,這意味著英國很可能成為一個歐洲孤兒(對歐洲大陸的干涉),戰勝法國并占領法國的北部領土并不能解決德國的兩線作戰問題,不過是把法國變成了英國。
因為對俄國與法國的優勢不一樣,德國能夠接受對法國的全面戰爭,但是對俄國的全面戰爭是承受不了的,包括一戰與二戰都證明了這一點。
純粹軍事角度考慮問題,只需要考慮自己的力量強點與弱點在什么地方,假想敵的力量強點與弱點在什么地方。
當然優劣勢有可能是同一個,俄國為什么防守戰爭不敗?因為地域廣大,人數眾多,俄國為什么在進攻戰爭中很拉胯?因為地域廣大導致動員時間過長,地區局勢反應時間過長與能力不足。
2.經濟源于什么?
經濟是建立在交易,建立在買賣之上,既然是買賣,那就有買家與賣家,買家與賣家不可能是同一個人吧,經濟與商業起碼需要兩個人。
商業一般有商業伙伴與商業對手這兩個詞匯,商業只有競爭與合作兩種關系,很少出現第三種關系。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因為一公一母是能滿足雙方的需求,所以競爭與合作關系取決于雙方有沒有相同的利益點,或者能不能滿足對方的需求。
無論你是要賣什么東西,都是建立你的產品能夠滿足買方的需求之上,當然買方還要考慮付出的代價是否能接受?
房子能滿足人的居住需求,也能滿足人的投資需求,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如果以后的買房付出的代價高(未來房價漲),人們傾向于現在購買,情況相反的話,人們傾向于等待,在這個邏輯下,產品(房子)的銷量下降是先于產品(房子)的價格下降,房子成交量的下降是先于房價的下跌。
這就是一位老哥的總結:剛需,哪有什么剛需,只要房一漲遍地是剛需,只要一跌,一個剛需都沒有。
需求決定交易頻率,需求高,相關物品的流動性就高,人人都想要,那么這個物品的利用率也會非常高,所以這種物品的流動性就會高。
現金是物品交易的中介,也是物品交易頻率的一個指標,連貨幣的流動都不足了,物品交換(交易行為)的頻率肯定更慘,交易行為都減少了,建立在交易之上的經濟不會太好。
其實古代也一樣,隨著自耕農的減少,物品交易需求減少,銅幣需求減少,銅幣流通性下降,銅幣慢慢就會變成銅像。
3.為什么要研究政治,軍事,經濟?
因為在務虛方面,這三者是最實際的,相比于藝術和哲學,政治,軍事,經濟還能通過世界發展來驗證學到的東西對不對或者證明自己的判斷對不對。
我對鍵政者的一個建議就是,要研究這三者,就需要不帶立場去看待問題。
我對鍵政者送一句話:先要了解世界,才能改變世界。
憤怒與恐懼無助于解決問題,這個問題有可能是現實生活中面臨的,有可能是虛擬世界他人的提問。
立場先行的思想在互聯網的影響下,自身認知只會越來越狹窄,越來越極端。
4.作者焦慮嗎?
焦慮也有,但沒有周邊的朋友那么焦慮。
兩句話希望能夠幫助讀者,第一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父輩看得見更多的東西,有時也只能讓子輩少走點彎路,比如現在年輕人的面對進廠可以說不,除了服務業發展對勞動力的吸收之外,父輩對子輩生活的改善,使得從事制造業的生活不是一種提升,反而變成一種下降。
第二句就是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時間會檢驗成功的含金量。
5.作者有沒有無能為力的時候?
還真有,其實錯誤決策與無能為力是兩個概念,錯誤決策是收集的消息不足,或者是在不同時期做決策側重點與考慮因素不一樣與所面臨的狀況有非常大的差別。
無能為力是人避免不了的情況,總有你完全不了解的東西與領域出現在面前。
無能為力也體現了自身的不完美,所以我們需要家人朋友的幫助與交流,讓自己能去了解這種未知的事物大概是什么樣的。
人不完美,所以無能為力是人必然會面臨的情況,人又向往完美,所以不能忍受孤獨,因為我們深知自身是有極限的。
所以要保持謙虛,對他人的決定與世界的變化要接受并分析,而不是抗拒與排斥,被動接受雖然是一個無法對抗與改變的行為,但是你也能主動分析,你也能主動做一些事情。
一二三,道家也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個人因為生物本能,尋找異性,組成家庭,繁衍生命,然后世代延續,這是人的本能。
最后兩個問題還是太務虛了,也算是作者的一時感慨吧,下一周更新《一些影視劇的發散》。
最后祝諸位讀者中秋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