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啦,請坐。
我是老楊,這是我的《數字化研發管理》書籍的前奏,我帶你稍微見識下其魅力。
如果你有強化管理能力,量化技術產出,提升技術效能,打造技術團隊等需求,那么這套課程會為你揭開技術管理的神秘面紗,可以讓“媽媽再也不用擔心你的工作了”。
這是《數字化技術管理的方法和實踐》第九講,衡量技術的指標——性能。
一句話解釋下:對于技術做的好還是壞,技術水平強還是弱,除了穩定性之外,就是性能了,所謂性能就是說你提供出去的產品也好,平臺也好,服務也好,接口也好,這些東東到底能夠同時總計服務多少用戶,能夠單次服務多少用戶,提供服務時效率和響應時間幾何。
或者你可以認為性能是穩定性的一部分,anyway,本篇單獨來講解性能,如果說穩定性決定你的產品是不是可用,那么性能就決定了你的產品是不是好用,是不是愛用。
下面直接進入性能部分的詳細講解,性能的邏輯與穩定性相同,都要分層次進行治理,性能劃分為三個層次:技術基礎層、技術平臺層、業務服務層,本篇聚焦在技術平臺層、業務平臺層和服務層,技術平臺和業務平臺用后端性能去表征,服務層用前端性能去表征。提升性能的層次清楚了,那在性能的生命周期內怎么量化呢?直接上硬菜了,兩道:
后端性能的衡量指標:吞吐量和平均響應時間,吞吐量由QPS和并發數來表征,這兩者有一個換算關系如圖1。
圖1 后端性能
前端性能的衡量指標:首屏時間和用戶可交互時間為主,白屏時間和頁面總下載時間為輔,其中每個指標的通用標準和計算方式如圖2。
圖2 前端性能
那么首先你需要得到性能的現狀,手段就是壓測了(很多壓測工具,如Loadrunner/OneAPM Broswer Insight),可以很細的得到多少并發下QPS和RT,白屏時間、首屏時間、資源加載完成時間、網頁加載完成時間等。
那現狀得到了,就開始制定性能的目標了,前端通用的性能標準請參見圖2,那根據前端標準和業務等級標準,S1級的業務所依賴的服務那肯定是RT在100-200毫秒,并發超過歷史峰值的20%,QPS做到彈性擴容;S2的在200-300毫秒,并發超過歷史峰值的20%,QPS做到彈性擴容;依此類推。
那怎么去提升性能指標呢?同樣要根據業務等級、系統等級、服務等級去做,不同的業務等級投入不同的資源去做:
1.后端性能:1)代碼/算法/架構優化;2)集群、分布式;3)緩存;4)異步化;5)服務化;6)彈性擴容。等。
2.前端性能:1)懶加載;2)圖片等壓縮;3)前端、瀏覽器緩存;4)CDN;5)接口合并。等。
好,至此性能指標該告一段落了,細心的同學會問:“誒,怎么“個數”這個衡量指標沒有講述?”
不得不說,細心同學真的很細心,“個數”的確沒講,“個數”其實也無需多言,就是多多積累技術資產:代碼、文檔、技術組件、技術平臺、軟著、專利等,退一萬步講,積累這些東東至少能夠讓從事軟件開發的你心理上踏實。
好,小結一下,團隊部分講完了(專欄4,5,6),技術部分也講完了(專欄7,8,9),如果你還記得技術管理二維表的話,接下來呢該講解業務部分了。團隊管的再棒,技術做的再好,如果不為業務服務,那也是耍流氓,為了避免成為流氓,還是要扎扎實實的支持業務,是么?
歡迎持續關注,下次見。
注:其實還有一個指標也有點意思,就是機器、存儲、計算等資源的使用率,與人效很類似,這是一個少投入多產出的事,這是個好指標,在特定的情況下會較多的關注,本篇不做講述,后續看情況我是否把它單獨一章進行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