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散文地位現(xiàn)狀及措施
散文——我國中小學語文教學的主導文類
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為例:
第一冊語體文25篇,散文24篇。
第二冊語體文25篇,散文22篇。
第三冊語體文20篇,散文17篇。
第四冊語體文20篇,散文19篇。
語文教學界所指“散文”:包括故事、寓言、特寫、傳記、游記、雜文、說明文、議論文、科學小品等,姑且稱為“文學性散文”,面對如此龐大的體系,幾乎教科書中全為散文,怎么辦?
三大對策:
1.阻截
限制散文,逼使語文課程教材中語體散文的比例大大下降。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實踐走在前列,開展以兒童文學作品為主的整本書閱讀,新格局已初露端倪。
葉圣陶“除去小說、詩歌、戲劇之外,都是散文”,不甚妥當,似乎應該是小說、詩歌、戲?。⑽?,構成一個連續(xù)的譜系:詩歌、小說、戲劇乃至電影劇本等為一大類,是“純文學”;“文學性的散文”為一大類,是“雜文學”;新聞、學術文章等,則為實用性文章,三足鼎立。
2.分流
凡是體裁和文體特征認識比較清楚、已形成相應讀法的文章,皆宜從“散文”中分化出來而專門對待。
如新聞、通訊、報刊文章、傳記、回憶錄、科普小品、演講辭、寓言、童話等,分離出來,單獨對待。
3.正面應對
阻截、分流之后,尚余下的篇目,便需要正面應對,從文類和文體兩個方面著手。
a.關注散文文類特征,形成與“散文”文類相匹配的解讀方式,或散文解讀的基本取向。
b.強化文體意識,根據文體特征,分野小類,形成可依循的相應的解讀思路。
c.細化文體研究,揭示散文文本的最緊要處,形成可操作的的具體解讀方法。
? 散文的文類特征及著眼點
一、散文的文類特征。
散文的文類特征,其實是“無特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1、散文“被剩余”
散文的定義,向來采用排除法。凡是在文體上說不清、道不明的,就會被放進“散文”這個框里。
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散文”特指“現(xiàn)代散文”。它主要有兩種所指:
a、寬泛的:除去詩歌、小說、戲劇等“純文學”和實用文章,并剔除通訊、特寫、報告文學、報刊言論文章、演講詞、科普小品、學術札記等文類后,剩余下來的作品。
b、緊縮的:在上述范圍之外,進一步圈出回憶錄、序言、散文詩等文體特征已比較清晰的文類,所剩余的作品;或者只收納其中“文學性”比較顯著的一小部分,與仍“被剩余”的合并,統(tǒng)稱為“文學性的散文”
2、散文“無規(guī)范”
散文的共性就是“散”“散在骨子里”是現(xiàn)代散文的文類特征,也是現(xiàn)代散文區(qū)別于古代散文(文言文)的關鍵點。
a、現(xiàn)代散文不拘一格
表現(xiàn)在散文的內容上,是“題材廣泛多樣”。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會,寄寓人生百態(tài)、家長里短,取材十分廣泛。
表現(xiàn)在散文的形式上,是“寫法自由和體式不拘”。散文沒有一定的格式,是最自由的。散文無邊界,可以同時具備詩歌、小說、劇本和實用文章的要素。散文可以混合多種成分,記敘、描寫、說明、議論,交織其中。散文的結構方式開放,沒有定態(tài),無需遵循特別的章法和結構模式。
b、現(xiàn)代散文張揚個性。
現(xiàn)代散文最大的特點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現(xiàn)出的個性,比以前任何散文都來得強,現(xiàn)代的散文,卻更是帶有自敘傳的色彩了。散文抒寫性靈,是個體情懷的見證。散文的第一要素,是表現(xiàn)自我的真情實感。
二、文學性散文的著眼點
a、文學性散文的內與外
文學性的散文介于文學與實用性文章之間,它既具有文章的特性,又體現(xiàn)著文學的特性。
具有文章的特性,是指它的寫實性。散文具有“外在的言說對象”:即使沒有《荷塘月色》、《幽徑悲劇》,清華園里的荷塘、北大校園幽徑旁的古藤蘿,也是真實地存在著或存在過的。有外在的可以言說的對象,這是與詩歌小說戲劇等“純文學”作品的差別。詩歌、戲劇看起來是寫實的小說,其實是“虛構”的產物,作品中的人事景物,是小說家的語言營造出來的世界。
體現(xiàn)文學的特性,是指散文不尚虛構,散文敘寫作者的所見、所聞。但散文的寫實,也不是“客觀的”寫實。散文中的言說對象,是個人化的言說對象,它只有作者的眼所能見、耳所能聞、心所能感。在散文中呈現(xiàn)的是作者極具個人特性的感官所過濾的人事景物。
我們閱讀散文就是要體認作者所見所聞,分享作者所感所思。閱讀散文,始終都在“散文里”。
b、“文學性散文”的主體與客體
散文的關鍵點不在于所記敘、描寫的客體,而在于記敘描寫中所灌注的作者主體的思想、感情。
比如《背影》的關鍵點,不在于“父親對我的愛”而在于體認到作者發(fā)現(xiàn)“父愛”的那雙心眼;《荷塘月色》的關鍵點不在于荷塘的景色;《幽徑悲劇》的關鍵點不在于“古藤蘿被毀的慘劇”;《安塞腰鼓》的關鍵點不在于“打腰鼓場景的威武、雄壯”,這些都是外在的言說對象,是作者描寫的客體,關鍵點在于體會作者發(fā)現(xiàn)景色的心境,痛感慘劇的心靈,為威武、雄壯而奮發(fā)、激昂的心懷。
閱讀散文,不僅僅是為了知道作者所寫的人事景物,而是通過這些人事景物,觸摸寫散文的那個人,觸摸作者的心眼、心腸、心境、心靈,觸摸作者的情思,體認作者對社會、對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c、“文學性散文”的日常與獨特
散文是日常的,使用常態(tài)的心境描寫日常生活。
散文記人,很少是大紅大紫的人;散文記事很少是大起大落的事;散文描寫的景絕非絕世之景、稀罕之物;散文中的壇子里也很少涉及大是大非。
在散文中,人是普通人,事是普通事,景與物是平時所能見到的景物,談論的大都是茶余飯后所能料到的話題,所抒發(fā)的情感貌似也是我們具有的,或是與我們原已具有的情感、情思相類通,因此,閱讀散文,我們有一種親近感,也很容易用自己的既有經驗,去過濾、同化、甚至頂替作者的經驗,忘記去體察作者獨特的情感。
散文敘寫的日常生活,其實是作者以其獨特的情感認知,敘寫日常生活中的獨特發(fā)現(xiàn)和感悟,以及他獨特的人生經驗。散文中的所見所聞,是“這一位”作者獨特的感覺對人事景物的發(fā)現(xiàn)。正因為經驗的獨特,我們才需要去品讀作品,才能夠通過散文感受、體驗、分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沒有、所不可能有的人生經歷和經驗,才能夠通過閱讀,豐富和拓展我們的人生經驗。
d、“文學性散文”的言與意
意,是散文的內容。
(1)高度個人化的言說對象,即作者眼里的主觀的人、事、景、物。
(2)在散文的記敘、描寫中所灌注的作者主體的獨特思想、感情,他對社會、對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對散文閱讀教學的幾點認識
一、幾點認識
1.散文閱讀教學,要建立學生與“這一篇”課文的鏈接
“課文”僅是學習材料,而不是學習對象。(用教材教?教教材?)
但缺了教科書中的課文,絕對上不成語文課。在語文課上,閱讀教學的課文,不僅僅是學習材料,而且是學習對象,是理解、感受“這一篇”文本所傳遞的作者的認知情感,是理解、感受“這一篇”中與作者獨特認知情感融為一體的語句章法、語文知識。(作者獨特的情思)
2.散文閱讀和教學,始終都在“這一篇”散文里。
散文中呈現(xiàn)的是“這一位”作者極具個人特性的感官所過濾的人、事、景、物。如《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是朱自清眼中的荷塘,是朱自清心靈中獨有的鏡像,它是世界上任何人從未見,也是平日的朱自清所未嘗見過的荷塘。作者之所以寫散文,是要表現(xiàn)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與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我們閱讀散文,是在感受作者的所見所聞,體認作者的所感所思。
3.散文閱讀教學,實質是建立學生的已有經驗與“這一篇”散文所傳達的作者獨特的經驗的鏈接。
引導學生往“作者獨特的經驗”里走,也就是往“這一篇”散文之語句章法所表達的豐富甚至復雜、細膩甚至細微處走。(重點字詞的理解可為手段)
二、要領
散文閱讀的要領可以歸結為一句話:體味精準的語言表達,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經驗。
(一)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經驗。
1、分享首先要區(qū)分人我。
散文中的所見所聞,是作者的所見所聞,散文中的思索所感是作者的所思所感。“人我不分”很容易用自己的既成經驗去過濾、同化甚至頂替作者的經驗。以己之心,揣度作者之念,是散文閱讀必須,也是陷阱。
2、分享不是“占有”“具有”
我們不能占有作者的人生經驗。換句話說,我們不可能具有與作者等同的經驗。所謂分享是體察,是認識和理解。在閱讀中,我們擴展、豐富對世界和他人的認識和理解;通過認識和理解,我們觀照自我,觸發(fā)或啟迪對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二)體味精準的語言表達
1.體味必須細讀。
散文閱讀,最忌浮皮潦草。浮皮潦草的結果,是不成熟的讀者以自己的語文經驗“篡改”作者的言語,把自己的經驗“幻覺”為作者的經驗。
2.體味是仔細領會
a.作者言語表達的功力(優(yōu)秀的散文作家,能夠用語言精準地捕捉精微的感覺和知覺,用語言貼切地傳達豐富而細膩的人生經驗)
b.精準的言語表達所蘊含的意味
3.體味是體會、尋味
a.語言的滋味
b.作者的情調
三、原則
1.散文教學設計理念,要依據散文的體式進行教學設計,即課堂教學中不能只教散文的共性特征,還必須教出一篇散文的特質來。
2.散文教學設計的核心問題,是依據散文的體式特征來確定合宜的教學內容。
3.散文教學的目標,是通過體味散文精準的言語表達,體認與分享作者豐富、細膩、獨特的人生感受。
4.散文教學的方法,是學生通過教師指導下的文本細讀,增長自己的語文經驗。
? ? 散文難教?來套路
散文難教的原因:
一、教學內容不明確:
語文課程標準僅僅指示學生在某個階段中應該具有的語文素養(yǎng)或語文能力,但對“如何具有”,即要使學生具有這樣的語文素養(yǎng)或語文能力,應該“教什么”“怎么教”,卻沒有清晰的表達。
教學內容應該由課程的編制者負責,并通過教科書把教學內容中的核心價值和教學切入點等呈現(xiàn)出來?!虆⒌闹匾?/p>
二、教材:
散文占的篇目比例最多,包括語文考卷里的閱讀材料,散文也占份(語文學習成了散文學習?)
對散文閱讀教學規(guī)律的研究很有限,缺乏關注散文這種文類的核心知識,也缺乏大家認可的模式。
愛教的散文:
篇幅短小、主旨明確、結構簡單、文風鮮明的散文,如:朱自清的《春》
難教的散文:
1.含義隱晦深邃的,如:魯迅的散文;
2.文史知識豐富的,如:大文化散文
3.意象迭出、思路靈動的,如:余光中《聽聽那冷雨》
三、教學原因:
通行的散文閱讀教學設計:
1.整體感知、全面涉及,即“感悟作品主旨,梳理文章結構,品味語言風格”。
2.特點鑒賞,即按照所謂的散文知識——“形散神不散”“情景交融”以及語言風格等對文章進行理解與鑒賞。
追問:
一篇文章的主旨、思路、語言風格是否一定要全部講到?
如果每一篇散文都做這樣的設計,都是這樣教,這樣學,那么“這一篇”與“那一篇”的區(qū)別在哪里?“這一篇”散文的教學價值在哪里?
在散文教學設計上的不踏實感,表面上看似是教師對文章的解讀不夠透徹,設計技巧和教學方法不夠妥當,其根本還是我們對課程與教材的教學價值的開發(fā)不理想(兒童課程類似),即對散文是什么、這篇散文應該“教什么”缺乏比較清楚的認識。
確定散文教學內容的路徑
1.認識散文的特征,明了散文的譜系——“辯體”
2.知曉某位散文作家在整個散文譜系上的位置及其個人風格——“識人”
3.分析“這一篇”散文作為課文的獨特價值,確定其教學內容——“斷文”
4.教師選擇自己在這次教學活動中所側重的教學內容——“定點”
1.“辯體”
揭示一種文體的本質特征,應該從其內在機理出發(fā),散文閱讀教學之難,就在于散文這種文體從整體上說缺乏區(qū)別于其他文體的本質規(guī)定性。
如:
詩歌——內在的抒情性和外在韻律的結合。
小說——客觀描述虛構的故事。
戲劇(劇本)——以人物扮演的方式(對話)來模擬生活。
那,散文呢?
a.約定俗成的說法:“形散神不散”“取材廣泛,筆調靈活”,都是以部分散文的外部結構特征來概括其本質特征,實屬無奈。
(形散神不散,最初是肖云儒在1961年提出,因其內涵廣泛,再后來發(fā)現(xiàn)過程中,人們充分發(fā)揮一詞多義的功能,借“形散神不散”的理論外殼,裝入自己的理論內涵,功能被無限放大。肖云儒先生的本意:“神不散”,中心明確,緊湊集中,不贅述。“神”指主題或中心思想,“神不散”指主題鮮明集中?!靶紊ⅰ?,散文的運筆如風,不拘成法,尤貴清淡自然、平易近人而言?!靶紊⑸癫簧ⅰ钡拇_揭示出散文寫法上的一些基本特點,但并不是本質特征甚至唯一特征)
b.詩性的——只看到了散文抒情性的一端,其實詩歌比散文更善于表現(xiàn)情緒。
c.散文的沒有優(yōu)勢正是它的優(yōu)勢,這種優(yōu)勢就是自然——一種取消散文文體規(guī)定性的含糊說法。
以上種種都是沿用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即孤立地看待各種文體,沒有注意到不同文體之間的聯(lián)系。
散文確實可能沒有獨立的、截然區(qū)分于詩歌、小說的自足內涵,散文的本質規(guī)定性及特征是在與其他文體的對比中得以顯現(xiàn)的,具體來說,就是“中間性”,即散文是介于小說和詩歌之間的一類過渡文體。詩歌、散文、小說三者之間應該是漸變的關系。
抒情性的一端與詩歌緊密相連——散文詩,如魯迅《野草》
敘事性的一端與專事敘事的小說緊密相連——第一人稱敘述的見聞類小說,如沈從文《湘行散記》

散文: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哲理散文。
抒情散文:描述作者感情變化的過程。
敘事散文:記錄作者在過去某一段時間空間里見聞的過程,即“我”的經歷。
哲理散文:展示個人在某個問題上的獨到感悟和思考過程。
2.“識人”
弄清該作家的創(chuàng)作在整個散文譜系中居于什么位置,判斷某一個作家散文的風格特點。
如:余光中“先詩后文”“重詩輕文”,他以“詩性”評價散文優(yōu)劣。
毫不掩飾自己的情感傾向,每一句每一段都飽含感情,他寫一朵蓮花的枯萎,“那天,蒼茫告退、嘉祥滋生,水中的倒影是水上的華美和冷雋”
3.“斷文”
發(fā)現(xiàn)一篇散文的具體特點
如:余光中《聽聽那冷雨》
類別:抒情散文(反映作者自我情緒、情感的變化過程)
但,這篇散文的情緒線索并不明顯
按照“識人”中對余光中散文主張的理解,“詩性”散文
以“雨”為話題呈放射狀的“自由聯(lián)想”
與雨有關的經歷
與雨有關的感覺
與雨有關的記憶
與雨有關的知識
與雨有關的聯(lián)想
與雨有關的思考
4.“教學點選擇”
選擇:
a.合題,即合乎作者原文本意,合乎教材編寫思路;
b.顯示教師的學識、個性,能給學生盡量多的啟迪幫助;
c.趣味,使學生喜歡讀這篇課文,喜歡上語文課,喜歡閱讀
本書資源
共同備課:
1.小學散文教學內容確定——《祖父的園子》
2.回憶性散文——《藤野先生》
3.有效散文教學設計——《胡同文化》
課堂教學:
1.特別的語言,特別的情味——蔣軍晶《祖父的園子》
2.散文教學路徑——李海林《幽徑悲劇》
3.品讀語言——黃厚江《葡萄月令》
散文理論話語建構的相關書籍
孫紹振《散文審美規(guī)范論》、李曉虹《中國當代散文審美建構》、王兆勝《真誠與自由——20世紀中國散文精神》、陳劍暉《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的詩學建構》、蔡江珍《中國散文理論的現(xiàn)代性想象》、李林榮《嬗變的文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