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我和家人一起觀看了影片《唐山大地震》。整部片子以時間為主線,分別是1976、1986、1997、2008,分別記述了在大地震中慘遭不幸的一家人32年不同的人生經歷;以空間為總攬,分別是唐山、養父母居住地(北京)、杭州、加拿大,把這一家人以人性、情感為基礎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真可謂驚天動地、細致入微、感人至深、回味無窮。觀看影片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既為劇中動情節而熱淚直淌,又為電影精心設置而拍案叫絕。
今天我要說的,是影片中的幾個動人情節,現一一分述。
一是方達奶奶接他回濟南又忍痛割愛的場景。本來,方達已經踏上去濟南的汽車,但方達的姑姑“你這樣不等于要了元妮的命嗎”一句話,使小方達留在了母親身邊。方達的奶奶失去愛子、孫女,再看看失去左臂的小孫子,心都疼碎了,對于這位老人來說,當下把孫子帶走,可以說比什么都重要;對于元妮來說,大地震讓她失去了丈夫、女兒,此時的小方達,不僅是她精神的寄托,更是今后相依為命的支柱。這個情節感人之處在于,元妮在最需要兒子的情況下肯于放他走,奶奶在以接孫子為目的的情況下肯于改變初衷。這超越了親情界限,是一種人性的光輝。當小方達從汽車上下來,跑向精神極度恍惚的母親時,一段力量強大的音樂如晴天霹靂,把沉浸在情感領域的廣大觀眾推向了劇情的第一個高潮,撕扯著人們脆弱的神經。這種表達方式在該片中是唯一的,也是對我心靈的第一次震撼。
二是女軍人董桂蘭病重彌留之際的場景。方登長大了,讀大學了,談男朋友了,也兩個暑假沒回家了。當她在養父的勸說下來到養母病床前時,董桂蘭已經處于彌留之際。她與方登的談話,特別是說到“今后沒人和他(王德清)吵架了”、“要照顧好你爸爸,他總是說你的好話”時,王德清留下了不輕彈之淚。雖然這個情節在《唐山大地震》中不占主流,但其感人之處是顯而易見的,它與元妮后來對孩子說的“我只給你爸當媳婦”、“哪個男人能夠像你爸那樣用生命來保護我”一樣值得驚嘆。我之所以選擇這個情節,是因為元妮夫妻之別系驟然離去,而王德清夫婦的離別卻是悠遠深長。這體現的是夫妻情分。和自己長相廝守的人去了,是莫大的悲痛。親愛的人的音容笑貌,在有時是猶如利劍,可以無休止地刺痛帶血的心靈的,特別是當人真的老了之后。王德清的悲痛,正是源于與愛人的生死離別。男主角精湛的演技,讓我們看到了他對妻子真摯的感情。若干年后,他對方登說:“你媽整天陪著我”。這是一種最樸素的情感了,沒有任何裝飾,更不需要任何裝飾。這個情節的延伸,是王德清晚年生活的孤獨、凄涼、悲傷和無邊無際的思念。
三是方登、方達姐弟巧遇的場景。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又無情地吞噬了眾多鮮活的生命。有著相同經歷的人總有著說不出的特殊情感,這種情感是一種激情,一種沖動,一種舍死忘生,它就像一條奔騰不息的大河,從身后來、從身邊過、流向遠方,而河的源頭就在這些人的心里。在這種情況下,不管你身在何處、位有多高,都會毫無雜念地勇往直前。這是一種心靈的感召。方登、方達這對失散32年的姐弟,終于走到了一起。方達與救護隊友的簡短談話,只是對當年壓在同一塊水泥板底下,姐弟被救護過程輕描淡寫的描述??删褪沁@種輕描淡寫和姐姐餅干銜在嘴里那呆滯的表情,似一支鋒利無比的雕翎,穿越時空,穿透人們的心靈,在這個山雨欲來的關鍵時刻,人們大都準備好了紙巾,在等待激動人心一幕的到來。可影片卻戲弄了觀眾,緊接著是雨過天晴,巧妙地繞過了姐弟相認的場景,二人直接坐到了回唐山的中巴車上。是啊,不這樣安排,要么觀眾感情重復,要么劇情喧賓奪主。
四是方登母女相認的場景。這是整個影片動人的核心。32年前,元妮做出了世界上最為艱難、也是最為無奈的選擇:救弟弟。多年以來,她內疚、她痛哭、她迷茫、她無所適從。因選擇失去愛女,是她此生揮之不去的心結??烧l又能想到,那個苦命的孩子,會在32年后“蹦出來了”呢?她該怎么面對這個女兒?怎么向她解釋當時的情況?突然“蹦出來”,又讓她如何接受這個突如其來的喜事?這些問號都在人們心中形成了一個又一個懸念??烧宫F在我們面前的,卻是方達叫母親,母親不應聲、不出門。只是顫抖著、包不上餃子的老手不停地占領著觀眾的視線。后來的一聲“進來吧”,才真正拉開了母女相見的序幕。這時我目不轉睛、側耳傾聽。方登進屋后,看到了自己和父親并排著的遺照,手里拿著32年前母親答應給她吃的西紅柿,思緒萬千。當她轉回身,母親跪在了她的面前。此時,淡淡的音樂、不高的心語,濃重的表情。我此時沒有眨眼,淚水卻出來了。我期待著母女擁抱,期待著動人的音樂,甚至期待著有記者采訪這個歷史時刻……可這一切都沒有。到此時,我才真正感受到:心靈的震撼總是潤物無聲啊!還有什么樣的方式能夠表達這樣的真情實感呢?除此,無他。
五是在墓地母女抱頭痛哭的場景。在墓地,方達在姐姐的墓里拿出媽媽每年為方登買的課本,并說出母親的良苦用心之后,方登再也控制不住,連聲說“對不起、對不起”,與母親抱頭痛哭。這是母女之情。其實,方登在養父母那里時,早知道母親和弟弟還在,只是因為母親的“救弟弟”一句話,便耿耿于懷32年。之前,影片為了此時的情景交融作了很好的鋪墊。在汶川,方登在為一個尚未解救出來的災區孩子輸液時,她親眼目睹了孩子的母親作出“鋸了孩子腿吧”的痛苦抉擇,并喊出“讓孩子將來恨就恨我吧”的無助吼聲。與當年是多么的類似!其實,元妮并不是不要女兒,而是萬般無奈。在那種叫天不應、叫地不靈的時刻,你讓這位母親怎么選擇?到這時,方登終于明白了。此時,她們母女終于可以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場了。故事離奇曲折、銜接天衣無縫。
當然,影片也并不是沒有一點瑕疵。我個人認為,在地震發生前,元妮夫妻的床戲就顯得與片子主題很不協調,從取舍角度看,完全可以安排其他場景進行取代?;蛟S,這是當今浮躁時代給影視作品帶來的階段性硬傷,也是一個時代價值取向的偏差,是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此外,片中方登不好好上學,談起了戀愛,并且做了讓中國人還難以接受的未婚媽媽,為此,她放棄了學業。雖然編劇想通過方登保住孩子來表達一種特殊感情,但這畢竟是不合適的。問題的關鍵還遠不止于此。方登既然荒廢了學業,帶著個沒有爸爸的孩子,靠做家教來維持生活(她的生活會有多難?),很難想象這樣的女人會有成功的機會,而且她還出國做了洋太太,過著富裕優足的生活,這可是很多中國女孩子羨慕不已的事情啊。但是,這種可能有多大幾率?當今社會,一個有穩定收入的單身女子帶著孩子尚步履維艱,何況一個大學未畢業的女生?因此我覺得,當今的影視劇人員沒有了過去那種深入生活、感悟生活的基礎,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犯邏輯上和常識上的錯誤。
不管怎么說,《唐山大地震》還是一部很好的片子,不僅通過不同方式表達了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還讓人們了解了唐山發生地震的有關史實,特別是抗震救災中那種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感人事跡,可以使青年一代增強民族自豪感。當然,上述列舉的五個感人場景,只是我自己的看法。我是唐山人,曾經參與過汶川救災,現生活在濟南,對這部片子有著獨特的感受。我一直以為,現在影視作品,大多是人物塑造呆板、劇情銜接不暢,似乎總在用蹦蹦跳跳、吵吵鬧鬧、哭哭笑笑、摟摟抱抱來表達在一種觀念,在感情沖突的關鍵時刻,總想用一些劇烈的表現手法,比如歇斯底里的嚎叫,配上背景音樂等等。這種生拉硬扯著實讓人不敢恭維。本片高就高在這里,潤物無聲、循循善誘,讓你在不經意間融入劇情,對每一個高潮迭起的情節都有切膚之感,仿佛發生在自己的身上。當然,本片還有其他很多亮點,比如在突出對細節的表現時,元妮和方登這兩代人手上的傷疤,一個留于唐山大地震,一個留于汶川大地震,也正是這兩場地震,讓這個家庭走向分裂,又讓這個家庭走向和諧??梢?,對于這部片子,我們應該站在一個正確的角度來欣賞和理解,既為片中高尚的人性和親情感極涕零,又對片中固有不足加以鑒別和寬容,使之成為我們營造和諧生活的養料、修正人生坐標的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