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走在迷茫的人生邊上
前天晚上,我上自習回來。發現舍友阿喜還沒回來。我以為她去圖書館學習還沒回來。
于是就順口問了一句,她去了哪里?舍友告訴我,心情驛站聚餐去了。
我應道,哦,是這樣啊。
沒過多久,女王洗澡回來了。
她手機上有個未接電話,但不是阿喜,也不是我們其他人的。
過了兩分鐘這個電話又打來了。一問才知道,原來是阿喜喝多了。讓女王去樓下接阿喜。
過了十幾分鐘,阿喜回來了。
一推門進來,就沖著我一直笑。
雪兒趕緊掀開簾子,說道,這是喝了多少?趕緊睡了。
小曹一直在玩推理大師,根本無暇顧及阿喜是否回來。
女王小心翼翼的把她扶上床。
從阿喜回來到我們都要睡了,一段時間里她一直再笑,一直再說話。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她已經說話語無倫次了。這還不算她沒回來之前說的,這只是她在宿舍說的。
據說她在路上罵老師來著,結果老師就在她后面走著。后來她又向老師道歉了。
她在宿舍怎么說怎么鬧都沒事,至少有我們在。我們還能照顧她。
可是她外面呢?我們都沒在的時候,誰來照顧她?安全問題誰來負責?
她一直重復一句話:我說我不能喝,他們非要讓我喝,也沒人幫我擋一下。
當我聽到這話的時候我的內心是很疼的。
我也去聚過餐,但我從不喝酒。從來只喝白開水或者喝一點飲料,有一次被要求喝酸奶。
很大一個原因是,從小就被告誡女孩不能喝酒,尤其在外面。
自我保護意識,安全意識一點都不能少,無論什么時候。生命是一切活動的基礎哇。
我也算比較聽話的孩子,多年以來,都遵從著,也牢記于心。
我對酒精這個東西沒有什么好奇心,而且要說起來的話我對它還有幾分不好的感覺。有時候還非常討厭酒。
我爸爸很喜歡喝酒,從我開始記事起直到現在,他醉過很多次。
每一次我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那種痛無法言說。
看著他那醉醺醺的樣子,發酒瘋,說酒話,摔東西的樣子真的很害怕。
我記得我在姑姑家店里當服務員的時候,很多高中生,初中生,喝醉酒跑廁所吐的,有的還直接摔倒在廁所。
我見過太多次這樣的情況,也見過別人喝醉后的樣子,真的一點都不好看。
我心疼的不止是他們這副狼狽不堪的樣子,更心疼的是他們的健康和安全。
究其原因不過是好面子,虛榮心作祟而已。
不會拒絕,不想拒絕,不能拒絕,有機會買醉這些都不是理由。
其根本是,你根本沒有做你自己。
你害怕被別人說三道四,你害怕說不會喝酒會丟人,你害怕被人說你喝酒不行,你害怕被人說怎么連個啤酒都不會喝,你害怕被人說怎么就喝這么一點,你害怕被在酒桌上看扁你。
你拉不下臉,你放不下這個面子,你放不下那一點可憐的虛榮心。
你不敢做真實的自己,因為你接受不了現實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原來有那么大的差距。
你的心很亂,用酒精來麻痹自己的大腦,麻痹自己的神經,以此獲得片刻你所以為的安寧。
中國人不輕易言愛,那些讓自己無法忘懷的過往,無論是父母之于子女的付出,鄰里親朋間的幫襯,還是昔日同窗好友的深情厚誼……我們感懷于心,卻鮮少流露。
溫暖細膩的情話說不出口,反而都融在了一杯杯烈酒里,伴隨著每一次舉杯瀟灑下肚。
但對方似乎亦能準確接收到那種不可言說的情感,通過這一杯酒,彼此就能心意相通。
但畢竟喝酒傷身,我相信還有比酒更能傳遞情意的東西。
我還是想說一句,姑娘,你在外面不喝酒,不丟人。
相反,這是一種自尊,自重,自愛的表現。
大方,得體,灑脫,優雅,不需要靠酒桌上的東西來映襯。
古語有云,腹有詩書氣自華。
此時我倒想起《遙遠的救世主》里面幾句與酒有關的臺詞:
芮小丹問丁元英“你說,酒這東西是亂性還是見性?”
丁元英說:“見酒性,亂理性。喝多了話多,沒分寸。”
芮小丹說:“我認為是見真性,亂假性。”
丁元英笑了,說:“那你就是給人挖坑下套了,不喝你的酒就是怕露真性,喝了你的酒說明平時都是假性,怎么都不真。你這是審犯人審多了,職業思維模式。”
酒——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東西。
古往今來,莫不如此。
很多時候我們也會調侃那些喝酒之人,就會拿出大名鼎鼎的李白的那首《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一副不醉不歸,不醉不快的場面瞬間躍然紙上。
但是,今時不同往日了。
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清醒的理智的頭腦。
所以與其喝酒,喝茶也未嘗不可啊。
即使沒有條件喝茶,一杯白開水也是真理。
百利而無一害。
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