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在為寫不出好文章,閱讀量低,喜歡人數少而苦惱,你可以認真讀一讀這篇文章。
我們把寫文章分為標題、內容、排版、實戰四個部分來逐一分析。
四個方面
一
文章的閱讀量很大程度區別于標題的好壞,那怎樣寫好標題呢?
這里有幾條建議:
1.給你的好處加上個期限。
這條好處適用于干貨文。
我們來看兩個例子。
微博上有個網紅的帖子叫做“跟我學豐胸,讓你一個月從A到D”,大家一看都知道是標題黨,可是愛美的女生寧愿被騙,還是會忍不住點進去看。
為什么?
因為標題實在是太誘惑了!
好處:A到D,
期限:納尼!只要一個月?!
于是,這位網紅靠著一系列豐胸,減肥,瘦腿的干貨文,迅速擁有了幾十萬粉絲,還風生水起的開了個淘寶店。
如果她的標題改成“教你如何快速豐胸”,估計沒幾個人愿意點進去了。
2.制造反差,引起讀者的興趣。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幾年前,麥子寫了一篇名為“我奮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然后迅速引起轟動。
這個標題好在哪里呢?
“18年”與“喝咖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讓讀者產生了強烈的閱讀欲望。
文中又突出了,我奮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但是我奮斗了18年,不是為了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把農村寒門弟子奮斗的艱辛寫得淋漓盡致,給讀者強烈震撼。
3.揭傷疤,戳痛腳,引起讀者的共鳴。
繼續舉個例子。
李尚龍先生的新書《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光是這個標題,我都自行腦補了很多人生經歷。
我們總是很忙,看起來很努力。
只不過,
一會忙忙這個,一會忙忙那個而已。
二
如果說閱讀量主要是由標題來決定的,那么內容就是決定讀者是否喜歡的關鍵了。
我們把內容分為故事和語言兩個部分。
都說寫講故事是21世紀必須具備的新技能,那么故事究竟應該怎么寫呢?
1.好故事,就應該有讓人看了就想干點什么的沖動。
相信大家都有聽過勵志演講的經歷,聽過之后,是不是熱血沸騰,想要干點什么?
那就對了。
你寫的故事,就應該按照這個標準來。
回憶一下,你印象最深刻的勵志故事,然后把它找出來。
反復模仿。
模仿是最好的老師,
然后你就會慢慢形成自己的風格。
2.逆向思維,舊故事新說。
一次,一哥們不想上課,又怕他女朋友生氣。
于是,發短信說
“我腦海里住著兩個小人”
“一個小人說,我不想上課”
“另一個小人說”
“好啊好啊”
于是,他把老故事改新,成功逗樂了她女朋友,然后逃了課。
3.先抑后揚,用反差制造不凡。
小時候聽過一個故事。
紀曉嵐給某翰林母親祝壽。
劈頭蓋臉來一句:“這個老娘不是人!”
四座賓客都嚇一大跳,
紀曉嵐卻不慌不忙,又念道
九天仙女下凡塵!
短短兩句,將大學士的文采和智慧顯露無疑。
如果紀曉嵐一上來就夸贊這位老母親,未免落入俗套。
而先抑后揚,讓這個原本俗套的祝詞,充滿了意外驚喜。
4.寫故事要詳略得當
那么什么地方詳寫,什么地方略寫呢?
和主題一致的情節重點寫,不一致的地方一筆帶過。
1.語言盡量直白,不要給讀者添堵
關于語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
但是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那些煽情又臭又長的句子,只是在給讀者的閱讀添堵。
考研英語閱讀最令人討厭的是什么?
是英語長難句。
那些又臭又長充滿詞綴的句子,連決定人生的考試時都不想看,何況只是茶余飯后的閱讀呢?
2.在直白的基礎上,要打動人心。
春天來了,我卻看不到
在紐約街頭,一位盲人乞討者的面前擺著這樣一句話,觸動了很多好心人的心。
如果他寫的是,可憐可憐我吧,我是盲人。大家都會覺得稀疏平常。
所以,同樣的故事,不同的語言,會帶來完全不同的效果。
三
排版,就是要讓你的文章變得思路清晰,不說賞心悅目,至少不能讓人覺得看不下去。
1.學會使用圖片,圖文結合
最怕的就是有些大學教授的ppt了,密密麻麻全是字,一張圖也沒有,看得人密集恐懼癥都要出來了。
圖片不僅讓文章變得美觀,也給讀者休息思考的時間。
像簡書大神彭小六的文章,每篇排版都非常用心,都是圖文結合。
2.文章重點用黑體字標出
這樣做,一是可以節約讀者時間,沒時間的讀者可以只看黑體,了解大概。
第二,自己的思路也會變得清晰,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哪些是重點。
在大學,一份好的課題標書,重點地方都要用黑體字標出,寫文章也要做到。
3.注意段落的長度不要太長
我們不是魯迅,寫的東西也不會被寫進教科書,不要想著你寫的一大段會有人耐心一個字一個字的讀完。
四
1.學寫文章時:“魚”與“漁”,二者兼顧
授之以魚
學寫文章時,我們可以先閱讀一些教人怎么寫文章的文章,然后記錄下來,通過他人的經驗來豐富自己,也就是所謂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授之以漁
更重要的是,我們得學會方式和總結,學會深度思考。
為什么他的文章閱讀量這么高?
到底是哪里寫得好?是標題,內容還是什么。
為什么我的文章又被拒稿了,是哪一部分出了問題。
像高中做閱讀題一樣仔細分析每一篇大神的文章,總結他們的長處。
用同樣的方法分析自己的文章,看看出了什么問題。
如果文章的閱讀量增加了,原因是什么?
如果閱讀量減少了,原因又是什么?
其實,寫完文章后,除了不斷刷新看看自己的閱讀量又沒有增加外,我們還可以做很多。
2.注意寫作的輸入與輸出
通過不斷閱讀總結他人長處和自己的不足外,我們一定要開始動筆。
不要天真的以為,讀了很多文章,寫作能力會提升。
聽了那么多的歌,我們還是沒學會作曲,不是嗎?
所以,關鍵是去做!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在實踐中產生的需求,就是你最缺少的東西。
3.關于堅持
在實踐中可能產生一萬種情況,讓我們非常想放棄。
我們每個人都有放棄的權利,放棄也不是一件那么丟臉的事。
但是,在你放棄之前,我想分享給你一個小故事。
堅持,是最合乎成本的選擇。
在遙遠的非洲馬拉河,一群羚羊在覓食。非洲豹像百米運動員那樣箭一般地沖向羚羊群。
它的眼睛死死的盯住一只未成年的羚羊,直向它追去。
羚羊逃得飛快,非洲豹更快。在追于逃的過程中,非洲豹超過了一頭又一頭站在旁邊觀望的羚羊,但他沒有掉頭改追這些離它近的獵物,只是一個勁地朝著那頭未成年的羚羊瘋狂的追去。
那只羚羊已經跑累了,非洲豹也累了,在累與累的較量中,比最后的速度和耐力。終于,非洲豹的前爪搭上了羚羊的屁股,羚羊倒下了,豹牙直朝羚羊的脖頸咬了下去。
非洲豹干嗎在中間不去咬距離近的羚羊?何必還要使勁去追當初那只?那么近,應該很容易得手啊;
答案是,因為它已經很累了,而別的羊還不累。其它羊一旦起跑,也有百米沖刺的爆發力,一瞬間就會把已經跑了百米的豹子甩在后面,拉開距離。如果丟下那只跑累了的羊,改追一頭不累的羊,最后肯定是一只也追不上。
原來所謂堅持,是一種最符合實際的成本考慮。
文 紀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