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28歲 未成年,每個人都在二十多歲時想著十幾歲的自己,在三十多歲時想著二十多歲的自己,在四十多歲時想著三十多歲的自己也不錯,這就是人,總是希望抓住已經流逝的,而這些流逝的往往都是不可追趕的時間,就如現在的你也許知曉十年后的自己會羨慕此時的自己,卻不會真正不去想回到十年前的自己。】
從《誰的青春不迷茫》里一直在試著了解:了解這個世界,了解更完整的自己,到《你的孤獨,雖敗猶榮》的有一種孤獨是明知道結局是曲終人散,可當下卻不得不放聲大笑,直至在這樣的盡興中流下眼淚,再到《向著光亮那方》從平凡開始,以平凡結束,永遠有和煦的燈火,照亮這小小的世界。他將時下青年的思想與情感用文字的形式呈現,引領了又一銷售狂潮,這一波波的潮水皆因“共鳴”而來,在市場適應并且力推此類形式下,劉同嘗試全新的寫作風格創作長篇小說《我在未來等你》。
36歲,未成年。最近應朋友推薦看了倪妮主演的電影《28歲,未成年》,女主因一顆巧克力變回了17歲的自己,而網劇版本的《28歲,未成年》則是和剛分手的男友穿越回了17歲那一年,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劇,17歲的她擁有去追尋的勇氣、有著不顧后果的任性,看似無理取鬧的兒時性格卻偏偏解決了此刻28歲時的窘迫境況。《我在未來等你》正是運用了這一引人遐想的模式,以一位36歲大學老師郝回歸為主線,只是這次,他不是變回了17歲的自己,也不是回到了17歲那年,而是成了高三實習班主任,這個班級里有著他最熟悉而又陌生的那個人——17歲的自己 劉大志。
36歲,無可改變。郝回歸跟現實中的大多數人一樣對自己現有的生活、工作有諸多不滿,于是寄希望于回到17歲改變當時的自己,而當遇到17歲的那個少年時,郝回歸的一切幻想實現了,但是一切幻想中開掛模式卻沒有那么簡單。就如曾經有人幾次詢問我是否有后悔的事情時,我總說沒有,“沒有”并不是說從前做過的所有事都幾近完美不需改變,而是我知道,不管是重大的決策還是親人的吵架都是當時自己的性格與當下的環境促就的,只要我還是我,那么再給我一次選擇,吵架依舊會是面紅耳赤、錯誤依舊會死性不改,這就是青春、這就是時間、這就是你和我。
17歲,我在未來等你。每一次思考、動作都在逝去我們的時間,幻想、憧憬、希冀,所有的詞匯都匯集在那個青春不再的年華,每個人都希望曾經的自己更加努力,從而讓今天的自己更有享受生活的資本,但正如劉同所述“真正需要改變的是長大后的我們”,比起未來,現在我們正值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