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晚上好,我是孫嘉謙,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35篇。
當時覺得方向遠比努力重要。現(xiàn)在我感覺,這事兒吧,得分情況討論。
1. 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要去哪兒,那么就請赴湯蹈火,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既然選擇了遠方,請只顧風雨兼程。有些人早早確定了目標,所攜之志甚遠,如喊出彼可取而代之的項籍,聞雞起舞的祖逖,投筆從戎的班超。但這樣的人少之又少,對于大多數(shù)人,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永遠是個難題。
2. 像我這樣的平凡人往往一開始并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么。就像下棋一樣,看到一步以后的變化已不易,看到三步,十步之后何其難也!以我自己為例,PhD讀了三年我才琢磨明白自己畢業(yè)后要做什么。而且,我相信朱元璋化緣(要飯)時沒想過要成就王道,衛(wèi)青喂馬時沒想過蕩平匈奴,愛因斯塔上大學時沒想過要開創(chuàng)物理新紀元。當我想不清楚要做什么的時候,我就追求優(yōu)秀,把眼下的事做到最好,即使我研究的是阿米巴原蟲移動過程中偽足伸展的弧度與細胞液粘稠度的線性關系,我也要做到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一直追求優(yōu)秀,拼命提升自己,新的平臺出現(xiàn)時,自然會有新的方法,而且你的優(yōu)秀讓你的選擇多了很多。走一步,看一步,看似目光短淺,其實也是踏實堅韌的另一種詮釋。朱元璋們多半是這樣:剛開始只想當兵求口飯吃,后來機會來了想做個將軍封妻蔭子,再后來形勢大好,一鼓作氣成就王朝。又比如我,高中時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職業(yè),那就努力考上好的大學,到一個新的平臺;大學時不知道以后要做什么,那就努力奮斗到美國讀博,到又一個新的平臺;PhD前三年不知道以后要做什么,那就把課上好,把實驗做好,全方位提升自己,到了新的節(jié)點,我的選擇自然多了。
我的回答絕不是要否定選擇的重要性,只是想說,當我們沒那么高瞻遠矚的時候,不妨著眼當下,而不是糾結于選擇和規(guī)劃,白白錯失提升自己的大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