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閱讀《巨人的隕落》,今天好好地閱讀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摘抄學習
名稱:第一次世界大戰
地點:歐洲、太平洋、中東、地中海與非洲、亞洲部分地區
時間: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結果:協約國戰勝
交戰各方:同盟國,協約國
傷亡情況:協約國總士兵陣亡: 5497600,同盟國總士兵陣亡: 3382500,平民死亡總數:6493000
主要指揮官:威廉二世、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穆罕默德五世、喬治五世、尼古拉二世、威爾遜
簽訂條約:《圣日耳曼條約》《納伊爾條約》
影響:影響著歐洲及國際關系的發展
主要協約國:法國 俄羅斯帝國 英國
主要同盟國:德國 奧匈
導火索:薩拉熱窩事件
戰后世界格局:歐洲列強實力下降,美日興起
英文名:World War 1
簡稱:一戰
參戰方兵力:6500萬左右
開始標志:1914年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
結束標志:1918年11月德國投降
性質:帝國主義戰爭侵略性、非正義
? ? ? ? 大戰起因和各主要交戰國的戰略方針,大戰的根源在于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早在1882年,德國即拉攏奧匈和意大利建立"三國同盟"(Triple Alli-ance),即同盟國。1892~1907年,逐步形成英法俄“三國協約”(Triple entente),即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加速了雙方擴軍備戰和爭奪戰略要地的步伐。巴爾干和地中海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加深,各帝國主義國家統治集團迫切希望從戰爭中尋求出路。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弗蘭茨·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族青年刺死的事件,成為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對塞宣戰;8月1日,德國對俄宣戰;同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同月4日,英國對德宣戰。大戰從此全面展開,先后卷入戰爭的達33國,總人口達15億。
? ? ? 俄、法兩國表示支持塞爾維亞,英國暗中支持俄、法。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幾天后,德、俄、法、英等國,也相繼投入戰爭。戰爭最初在歐洲進行,但是很快就超出歐洲范圍。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15億人口卷入戰亂。戰場上雙雙傷亡人數達3000多萬,還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