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19
觀劇前,《婆婆的鐲子》由名字而聯想,主要集中點自然是婆婆,還有她的鐲子,也感覺得到鐲子的價值不菲,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矛盾。隨著劇情的推進,不論婆婆還是鐲子,都漸漸退居其次。對于婆婆,她的錯和偏見都顯而易見,暫且不論。對于女主劉茵,相信很多人都有話要說,她才是戲劇沖突的中心。
四集以后的內容不在此次討論范圍。所有人物的變與不變,劇情走向都不夠真誠,而真誠是通向所有的,感動、憤恨、淚水的,唯一的路。
并不欣賞劉茵的行事風格,但也只能說明大家類型不同,觀念不同,直接拿話攻擊便也不夠中正。
帶著好奇心,去她的過去看看,其實,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場,人的思想行為有其背后外人所不能理解的深層原因。先天個性、成長環境、所受教育都在潤物無聲地塑造著一個人,這種塑造無知無覺又無法抗拒。你我他都是這樣長大,劉茵也是。成年后,帶著已經成型的自己面對種種,處事方式卻如出一轍。
劉茵的自我保護意識極強,她的潛意識里已經認定,無論別人做什么其真正目的都是想侵犯自己的權益,所以她做不到坦誠相待,哪怕對方是自己的丈夫,自己聲稱愛他。
處事方式上,無論她要什么,不要什么,從不直接表達,舞權弄計、迂回蜿蜒,像是與生俱來的技能一樣用得自然而然,毫不生厭。人際間的累,便始于此。
問題在于,如果以上統統都是她的無意識,作為觀眾也愿意奉獻同情和眼淚,但她不是。雨天,穿著拖鞋離家出走,石頭來找她,她哭訴,“我承認,我有的時候可能是過于敏感了,但是我要保護自己,我怎么長大的,你又不是不知道”——她是清楚的,所以,她一直都有得選,事情并非必然演變成今天這個復雜樣子。
看過一段話,大概意思是,如果你舍得用腦,生性熱情,喜歡經營人際,你的人生便不會差;如果你喜靜,生性敏感,不好與人交往,那就專注于舍得用腦。
如劉茵一樣,每個人生下來,都有自己無法左右的客觀,但隨著年歲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會發現客觀之外仍留有空間,只看你怎么選。
想要過好這一生,不要輕易模仿誰,先想好自己是誰,是否情愿而真心做出改變,而后堅定走下去。要記得,事情本可以簡簡單單,你永遠有得選。心清明了,清風自然徐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