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出來,為了生活出去,太陽落了,為了愛情回去。】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自《莊子?內篇?大宗師》及《莊子?外篇?天運》。這句被人們用濫了話相信很多人在經歷或失戀或者其他一些感情的事后都會拿來抒發感想。卻常常忘了下面還有一句: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泉水干了,魚吐沫互相潤濕,何不各自到大江大湖里去更自由。當大家同時在困難的處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但有時不妨放棄這樣的執著,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
大部分時候,我們都在曲解莊子這句話的意思。相忘于江湖,不是說曾經的有情人因為感情或者其他因素而徹底斷絕聯系,彼此隔絕的生活在這世界上。在莊子的文章里,“忘”和現在我們所說的忘記也是兩個概念,它更多是指兩個不包含愛或恨等感情色彩的陌生人。而且,這指的也絕不僅僅是愛情,還有其他感情。這里的“忘”,是中國古人表達關于陰陽、矛盾時的一種慣用手法。
相濡以沫,是因為環境的需要,相濡以沫,好像只有這樣才能度過困境,似乎誰也離不開誰,但是相忘于江湖,也許我們才能得到更多的自由和幸福。如何取舍,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艱難的抉擇。
想起一部電影,由法國導演帕特利斯?勒孔特執導,讓?羅什福爾、 羅蘭?伯汀和安娜?加列娜主演的一部片子——《理發師的情人》。影片男主安東尼在他還是個小男孩時就迷戀上了家附近理發店的女理發師雪佛夫人,每天去理發店看雪佛夫人工作是他最大的快樂,不久,雪佛夫人卻在一天清晨猝死,受到打擊的安東尼決定將來娶一個理發師做妻子。
長大后,他遇上了漂亮性感的理發師瑪蒂德,她對他產生了致命的吸引力。雖然這段感情遭到家庭反對,但他們還是結婚了。婚后兩人非常甜蜜,就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兩人正如膠似漆的時候,瑪蒂德提出要出去買東西。她毅然決然走出理發店,投奔向水流滔滔的大河,投身于波濤洶涌的水浪中,給安東尼留下了一封遺書。影片結尾,安東尼只是安靜的坐在沙發上翻弄雜志,一位顧客走進來,一切好像和平日沒什么不同。安東尼幫顧客洗完頭,習慣地放進一盤他和瑪蒂德常聽的磁帶,情不自禁跳起舞來,那個人也跟著跳起來。之后他關掉了播放機,重新坐回沙發。外面陽光燦爛,安東尼表情平靜,如同每一個瑪蒂德還在的日子一樣。
毫無疑問,馬蒂德選擇了在愛情最燦爛的一瞬間讓它停留在永恒的那一刻,與其有天感情的色彩褪去彼此厭棄,不如選擇主動定格。為了得到永恒的愛情而恰逢其時的死去,讓愛情沒有日后的平淡或者瓶頸期。將愛情戛然而止的終止在巔峰時刻。這未必不是另一種愛情的智慧,只是這種極端方式可能讓常人難以接受,多半只會出現在藝術作品里。但這樣的愛卻是令人動容的。
而更多時候,現實生活中相愛的人為了相濡以沫,相互廝守,用盡全力去爭取在一起的機會,然后又慢慢互相厭倦,相愛相殺,把愛情消耗殆盡,然后又互相仇視,從最熟悉到最陌生最遙遠……
事實上,不愛比愛要難得多。克制感情比感情泛濫要難得多,一直都是如此。
兩條大海里的魚兒,當它們相互牽掛,相互憐憫的時候,也就是處在最不適宜、最為危險的境地的時候。一旦脫離了不適和危險的境地,它們就忘記了對方,甚至也就忘記了自己。而當它們忘記了對方,忘記了自己,什么也不想不知的時候,也就完全回歸到了自然而然、自由自在的境界。愛情或者世間其他感情都有應該是天然發生,天然結束或者繼續的,應該不受束縛,來去自如。這恐怕才是莊子的本意,現在很多人因為都向往美好浪漫的愛情,就自欺欺人的把莊子的理念曲解了。
泉水干涸, 兩條魚為了生存, 彼此用嘴里的濕氣來喂對方, 茍延殘喘。與其在死亡邊緣這樣互相扶持, 還不如大家安安定定的回到大海, 情到濃時情轉薄,四海漂泊,泰然地主動放棄并不是冷漠絕情,并不是完全拋掉,只不過是給對方和自己一個更自由廣闊的空間,彼此沒有負擔地在一片大海里和諧共處,這種超逸的思想恐怕很多人都難以接受。
相濡以沫長久以來被人們當做美好溫暖的愛情的代名詞,人們總是只愿意看見美好的開頭,卻刻意忽略了后面的事。亦舒在《玫瑰的故事》里寫道:“兩個人在一起生活,豈是一項藝術,簡直是修萬里長城,艱苦的工程。”事實未嘗不是如此。
《圣經.啟示錄》21.1有這樣一句,我很喜歡——“我又看見了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海也不再有了。”
太多時候,遇到愛情我們知道如何奮不顧身,知道如何拼盡全力,卻不懂得如何死里逃生,適時放手。
就像老周在《魚相忘于江湖》里所唱:也是沒有夢的睡眠,也是沒有故事的流年。——這是我最向往的一種理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