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品讀
20世紀以來的百余年是人類社會變革最劇烈的一段時期,文化遺產保護面臨更多新問題和各種挑戰,但這并不意味著古人所留下的寶貴經驗和深刻思考對于今日毫無意義。中國古代早在三千年前就有專門保護“古跡”的意識并積累了大量經驗教訓,中國留存至今的世界文化遺產數量仍雄踞世界第二,這些文化遺產存在本身就是無聲的雄辯,若無世代傳承的文物保護制度和刻意守護的人員,它們恐怕早已化為廢墟。
盡管中國人對于古跡的關注和保護由來已久,然而自百年前西方遺產保護理論傳入后,曾經的歷史卻處于被人忽視和逐漸遺忘的尷尬境地。古今保護模式的差異不應阻礙我們全面認識和客觀評判自身文明燦爛的過往,而是須在歷史中汲取經驗與教訓,探尋古代智慧的創造性轉化思路,從而對今日和未來的遺產保護工作發揮補益作用。國際遺產保護理論體系之所以具有國際性和先進性,恰恰由于它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能不斷汲取來自各個文明的“本土理論”及“在地經驗”來擴充和完善,而保護理論和實踐方法的趨同反而會降低該體系的權威性及科學性。若試圖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獲得更多的國際話語權,應當既熟悉國際規則,又能夠提出“中國聲音”、貢獻“中國理論”。
正因如此,仍有許多重要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1. 當今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理論體系是否足夠完備?我們如何向該體系貢獻自身的力量?
2. 中國古代對于古跡的保護持何種觀念?當時是否有針對古跡的保護制度?涌現了哪些代表性歷史人物?
3. 傳統的古跡保護與當今遺產保護有何異同?對于今日又有哪些啟示?
面對上述懸而未定的系列問題,陳斯亮《清人畢沅與陜西古跡保護》一書的問世,將在某種程度上提供一種頗有意義的回應和反思。
圖書簡介
《清人畢沅與陜西古跡保護》是陜西省社科著作出版基金資助的優秀學術著作,該書全面系統地論述了中國傳統古跡保護領域的代表人物——畢沅(1730—1797)在古跡保護方面的事跡和成就,借助工程典籍、宮廷檔案、金石碑刻、書札信件、報刊、攝影集、測繪圖紙、考古發掘成果等資料,運用文獻研究、實地考察、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個案研究、比較研究、交叉研究等多種方法,清晰梳理了畢沅在古跡游歷考察、學術研究、保護實踐方面的積極貢獻,也從觀念、制度、方法等多角度生動呈現了清代古跡保護的真實面貌,并結合近現代遺產保護問題進行了古今對比。
全書分為10章42節共55萬字,綱目清晰而圖文并茂,文筆雋永而旁征博引,具有取材廣泛、數據可信、多學科交融、重視古為今用等鮮明特點。書中對陵墓、壇廟、城垣、文教建筑、寺觀、橋梁等各類建筑的保護制度及方法進行了論述,具體案例涉及唐昭陵、西岳廟、西安城垣、西安碑林、崇圣寺、灞橋等陜西知名古跡;書中精心梳理出研究表格近50種,如“清代典章中古跡保護相關內容一覽表”“中國歷代古跡保護重要人物及事跡表”“畢沅古跡考察研究及保護實踐大事年表”“17-19世紀歐洲遺產保護制度法令大事一覽表”等,為讀者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學術信息;書中還收錄了許多罕見的歷史影像和輿圖拓本,如沙畹、鮑希曼、桑原騭藏、足立喜六等人拍攝的舊照,又如《大清防護唐昭陵碑》拓片、《重修西安城垣記》拓片、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華岳廟全圖》彩繪等;書中所提煉的若干古代智慧,諸如文化信仰構建、在遺產保護中推動以工代賑、將遺產保護與國家安定緊密聯系等,可為政府文物管理部門開拓思路;書中還對遺產保護的觀念流變、制度發展、中西異同等問題展開探討,足以引發讀者對于我國遺產保護從何而來、邁向何處的深層次思考。
時至今日,聚焦中國傳統古跡保護及歷史人物的專門性著作仍相當匱乏,本書堪稱先聲之作,具有一定開創性。在文化復興、傳承創新的時代背景下,本書不僅為讀者認知陜西古代的遺產保護歷史提供了豐富素材和深刻啟示,也為傳統遺產保護智慧的創造性轉化貢獻了有益思路,并將激發更多學者投身于中國遺產保護事業之中。通過古人與今人的薪火相傳,千千萬萬座文化遺產的價值將不斷被發掘彰顯,所綻放出的文明之光也必將愈發璀璨輝煌。
圖書基本信息
書名:《清人畢沅與陜西古跡保護》
作者:陳斯亮
字數:55萬字
ISBN:978-7-112-28675-1
出版社: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5月版
基金資助:陜西省社科著作出版基金資助
裝訂方式:硬皮精裝
原定價:25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