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朋友圈再一次的看到了:混序部落裂變出343個部落的消息,不知道是否應該送去祝福?從去年的7月份到現在,混序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如同插上了雙翼的大鵬,快速飛向了夢想的地方,速度快得讓人難以適從。
說起自己和混序的相識,貌似是大半年前的事了。
與混序部落的起源
現在已經不記得聽過的那堂課程名稱了,只知道一位先導的引領下,我進入了混序部落攝影.旅游部落。文大的這次課程讓我第一次接觸了社群運營思維,也是這次的學習讓我接觸到了“互聯網+裂變”這個新名詞。許是時間的緣故,亦或是自己關注的側重點,能夠清晰記起來的只有聽課時留下的兩頁筆記以及“混序的思想”和“去中心化”的價值觀,再后來聽的兩堂關于混序的課程基本上也是圍繞這些展開的。
對于混序思維的印象深刻的是文大在課堂上提出的:打破傳統限制、傳統規則進行重組的混序思維方式。在一個傳統企業的運營管理中,大多是以公司的部門為主導開展的,但是在互聯網時代,就需要去中心化,打破部門的限制,以項目為單位、以小組為突破,形成新的項目機動小組,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的實現每個人的價值。所謂的混,就是打破、就是打散,只有瓦解了原有的組織才能重新組建出新的組織。而“混序”中,最重要也是最難的就在于序了,很多企業在新的競爭中知道如何混,卻不知道如何進行序了。序的力量就是混出機會,序出結果。在混之前,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后期序的難題,是如何培養出種子用戶?種子用戶是狂熱的,寧可讓100個人狂熱,也不要讓10000個人去喜歡你,畢竟100個人的力量是巨大的。
很多時候,我們并不會在意聽的這堂課是否全部有效,重視的是這堂課有沒有讓我們產生共鳴的觀點,有沒有值得我們去深思學習的地方?顯然,這次的課程做到了。在聽完課程的日子里,我便開始關注了混序部落:電影滅口的宣傳、各種項目的籌建,甚至應先導要求寫了篇混序廣西部落傳銷窩點救人的宣傳軟文,也是這次救人行到再次讓我感受到了混序部落的強大。也正是這段時間,我先后加入了混序文案部落、混序形象管理、混序黃埔小學、混序病毒營銷等七八個部落,這個時候的混序已經裂變出了240多個部落,瘋狂的自己恨不得能夠將這240個部落加個遍。
都說瘋子也有清醒的時候,而我這個為混序瘋狂的正常人就更不用說了。
最先讓我恢復清醒的應該算是文案部落了。因為工作的緣故加入了混序的文案部落,本以為能夠像宣傳的一樣能夠有所提高、有所交流;后來才發現,加入文案部落的三個多月里,部落的人數一直停留在了100多人,除了有發廣告需求的朋友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跑龍套,部落也隨著時間的流逝成了一個若有若無的空殼子。混序部落200多個部落都是這樣嗎?這些部落還有留下去的價值嗎?這也是自己第一次開始對混序部落產生了質疑,質疑這種社群裂變的模式是否有效?能否長久的運營下去。
有時候,我們很難抉擇的原因并不是有多難選擇,而是在堅持和放棄的價值中掙扎著。這個5月,終于我退出了混序病毒營銷之外的所有部落,以及羅友霸王課、有號以來一批的課程學習群。之前與很多人一樣,始終對社群抱著一絲幻想,覺得多個社群可能是多一點的學習、多一次的交流,慢慢地發現這種思想讓我們加入太多無用的社群,最后成了思想的雞肋。
社群的現狀
在談到社群的現狀之前,我覺得有必要從我所了解的幾個主流社群說起了。剛剛加入混序部落、羅友霸王課分享群以及91運營群的時候,完全是為了學習微信運營相關的知識,也有少數的社群是因為共同的興趣加入的,如:吃貨聯盟,寫作交流,作家聯盟,飛虎攝影等。剛加入社群的那會兒,也是社群概念被炒最火的那段時間,為了一次課程的學習、得到一份學習資料、一次技巧的學習等理由加入的社群不在少數。
雖然這些社群的數量上去了,但是質量真的就隨著數量提高了嗎?就如我所經歷的混序部落的變故一般,大多數的社群都未曾艱難地度過3個多月的成長期,便在寒冬中夭折了。有時,感覺一個社群的運營就相當于一個公司的管理,群主如果沒有長久的規劃,社群很容易在時間的歲月中死去。
如今的社群大體上已經分成了三類:
第一類社群,屬于成功的那類。成功社群一般存在著用戶粘性強、互動性高、對群主及群內的價值觀有著高度的認同,這類社群能夠帶動經濟的轉換,實現最后的營銷。就目前加入的社群而言,我認為算是成功一類的社群應該不會超過5個,相比退出的上百個社群而言,成功的數量遠遠低于5%,混序部落的343個部落呢?雖然我不敢斷言是否成功,但我敢說最低有200多個部落形同虛設,面臨著運營難題。
第二類社群,屬于迷茫性的那類。這類社群用戶之間的粘性非常低,彼此之前屬于微弱關系,估計占到了社群總數的一半左右,創辦這類社群的領導者大多是有著較為豐富經驗的互聯網大咖,或者是運營高手。借著社群學習、社群直播、課程分享的名義臨時聚集了一大批的用戶。這類社群的運營大多是為了一堂課程、或者是數據傳播而誕生的,就好比xx大咖在下一次的宣傳中,宣稱自己的一次課程匯聚了幾百個社群,幾十萬的聽眾。此類社群大多數在于推廣,但是真正的種子用戶基本不存在。
第三類社群,屬于死亡性的那類。這類社群大多數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看著他人做社群運營的很好,就匆忙開始建群、拉新,在社群的新鮮勁過去后,又不知道該怎么運營下去了。
社群運營的本質
社群運營的本質是圈層運營,用戶因為共同的目的、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興趣、共同愛好加入了同一個社群,他們產生了關系,所謂的弱關系。基于此,每一個社群運營者在創建社群之前首先需要弄清楚三個問題:
第一,建立這個社群的初衷是什么?是宣傳、興趣、亦或是積累人脈等,群主不論出于哪種的目的,在建立社群之前首先需要弄清自己運營的目的,沒有目的的運營最終只會走向死亡。
第二,社群的價值觀是什么?雖然人人都在說社群經濟,共享經濟;但是你的社群僅僅是共享嗎?共享只不過是社群的一個屬性,你的社群如果沒有價值觀,很難將用戶凝聚在一起,更不用說將用戶之間的弱關系轉化成強關系了。
第三,社群的種子用戶從哪里來?任何一個運營成功的社群都不是靠群主一個人完成的,如果沒有一群有著共同價值觀的種子用戶共同努力,單靠一個人的苦苦掙扎是無法度過寒冬的。群文化其實是靠大家一起來建設的。當你在群里和所有群友形成比較深度的互動,讓所有人加入進來,這時候才真正的形成了這個圈層。
雖然說社群也是圈層,但是社群和朋友圈有著較大的區別。我們經常在社群中看到一些潛水的用戶,交流時始終看不到他們的身影,他們的不參與就能代表對群的不認同嗎?事實上,并非如此。我以前曾經接觸過個用戶,非常喜歡一個學習群,每天關注群內的每條動態,擔心錯過每次的學習,但是她從來不會在群內發言。不僅是她,有很多像這樣的用戶,他們雖然喜歡這個群,卻因為各種原因害怕與群內的人進行分享和學習。還有一部分的用戶害怕在群內交流,在他們看來,群內的交流會讓自己的信息泄露,但是他們不會拒絕在朋友圈的交流與互動。
從互聯網時代,我們應該深刻了解到個體時代已經轉向社群時代,身在社群的每個人不斷的被別人影響或者影響別人。具有相同價值觀的人不斷的去和別人交叉,他才會有真正的激蕩。社群目前的裂變非常快,從一個群到另外一個群,你是無法人為去控制的。每個社群,就是一個社交圈,一個消息圈,一個生活場。社群的交互,其實就是連接。每個人身處不同的社群,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我們所有人的信息交叉互動,相互補充,從而打破信息孤島。
社群運營的出路
目前,隨著用戶對社群的了解深入,失去了對社群的新鮮度,也讓社群的運營變得更加艱難,甚至有人打出了“推出微信圈,推出社群的口號”。是的,社群的紅利不在了,社群會就此淡出人們的視野嗎?我想,在段時間內并不會。
隨著信息化程度的不斷加強,未來的社會將是碎片化的,也就是社群化,因為興趣、生活、地域被分成了不同的社群;任何人都會身處越來越多的社群當中,我們要重視社群!
總之,未來的社群運營運營將會有明確的運營目的,在同一個社群的人有著共同的需求層次,社群運營宜精不宜多,人數大多在10-30左右,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社群運營的有效性!
更多精彩,請關注小黃人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