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N1122到N4088,再到N5092,變換的是數字,不變的是追求的腳步。伴隨著成長的足跡,推開了一扇又一扇大門。學習理論、學習信息技術、和伙伴們共同研發課程,不同的學習體驗,讓學習之旅,每次都是全新的開始。
一、
站在N師學院第五期的大門口,內心充滿了期待,這次會是怎樣的旅程呢?第一期的學習主題就震撼了我:“假如沒有高考,教育會怎么樣?”
在中國,高考,是人生中重要的一次戰役;高考,是人生的一場洗禮。在高考當道的今天,我們來設想沒有高考教育會怎么樣,是不是有點離經叛道呢?
假如沒有了高考,小學、中學該如何教學?大學該如何招生?大學還有沒有?假如沒有了高考,社會該如何選拔人才?該如何分辨出一個人的實際能力怎么樣?又將采用怎樣的評價和選拔制度來促進教育公平?
假如沒有了高考,教育會怎樣?上海佰特博雅書院院長王勝老師邀請了四位大咖向我們講述自己的見解。
假如沒有高考未來教育會怎么樣?作為農村的孩子原來靠高考走出山村,躍過農門,走向更廣闊的世界。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雖然對高考不再那么依賴,但就目前而言,現在也許將來很多年以后,高考還會是最重要的學業考查手段。如果沒有了高考,未來的農村教育該如何做?今天會上的幾位專家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他為我們走向未來的教育進行了一些源于實際的情況、又面向未來的暢想。他們分別從學校辦學的角度,從課程評價的角度,從教育理念與目標的角度,以及從教育政策的角度4個不同的維度,來談這個話題。尤其提到,這個問題的核心在于:高考這個評價制度和大學的招生制度的分離評價以及這個評價的多元性,以及社會用人制度的多元性,大學招生的自主權的方式,可以引領我們的中小學進行素質教育的改革。教育的改革,而高考如果不是作為唯一的出路的話,有多元的評價方式的話,我們的中小學的教育也會發生多樣性的變化,會使得我們教育呈現更加的因材施教,更加能發揮學生的潛力,找到他們學習的目的性和方向感。
在面對當前這個很難改變的現實的狀態下,我們應該擁有什么樣的心態,有什么樣的思考,又有什么樣的面對未來的新暢想呢?值得我們每個教師深思。我們無法改變當下的大環境,我們可以先改變自己,關注孩子們的生命發展,關注孩子們的心靈成長,重視素質的培養,把人當人來看,把孩子當孩子來看,重新思考教育,定位自己當下該如何來做,讓孩子們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做自己的主人。
二、
我們培養的學生,最終將走上一個怎樣的職業道路?面向未來,商業教育對生命成長有何意義?這個問題我從來沒有考慮過。商業教育這個概念的內涵是什么?怎樣對學生進行商業教育?N師學院第五期第二講再一次刷新了我的認知。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其實都曾經和財商打過交道,只不過真正的財商教育在中小學還沒有開展起來。平時對這個教育也是比較忽視的。今天聽了肖知興博士和王勝老師的對話,對財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財商教育要從小開始。要想有所成就,必須從小做起。青少年完善自身的愿望和對獨立的追求不應遭到遏制,要從小培養孩子們的企業家精神,那就是一種革新、發展的經營理念,以及將這種觀念貫穿在市場中的能力。在青少年時期就有經營管理的實踐經驗,對他們以后的發展非常有利。
說起財商課,2018年在互加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程里接觸過。我帶著孩子們上過阿福童財商課,也曾經帶著孩子們一起來參與“阿福童擺攤做老板”這個活動。孩子們分成小組,自己寫宣傳海報,自己起店名,小組合作賣貨,搞得熱火朝天的。通過活動,孩子們對財商有了初步的認識,鍛煉了孩子們的理財能力。經過阿福童財商課的學習,孩子們變得越來越自信、擁有了更加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合作力、創造力。
今年疫情期間,我又帶著全校的孩子們參與了阿福童農場保衛戰活動,從中孩子們學會了自我管理,還懂得了體諒父母的辛苦,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孩子們自我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比較喜歡阿福童的財商課程,帶給農村的孩子們獨特的體驗。
三、
N師學院第五期的學習內容和我以前學習的內容完全不同,它帶我走進了一個全新的領域。第三講由心和公益基金會秘書長、資深閱讀推廣人伍松先生給我們分享《閱讀如何滋養生命成長?》。
伍松老師和王勝老師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分享。
好的閱讀者長什么樣?“腹有詩書氣自華”,如果要給好的閱讀者畫張像的話,恐怕沒那么容易。但好的閱讀者一定是愛書之人,他的淵博的知識會在日常生活自然的呈現出來。
如何成為好的閱讀者?當然要博覽群書啦!作為老師來說,不僅要讀一些專業的書籍,也要讀一些哲學方面的書籍。作為學生來說,要有指導性的去進行閱讀,不能盲目去讀。還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愛上閱讀。
為了讓孩子們愛上閱讀,我在班里開展了閱讀活動。每天上課前閱讀十分鐘,有學生的自由閱讀,有老師講故事,有學生講新聞,還有閱讀感受的分享。每周三下午還有固定的閱讀課,引導孩子們專門進行閱讀,并記下閱讀感悟。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培養孩子們的閱讀感情,讓孩子們知道閱讀是一件幸福的事,幫助孩子們開啟閱讀人生。
如何營造養成好的閱讀者的環境?我記得余年初老師說過,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愛上讀書,他的家里所到之處都是書,讓書變得觸手可及。同時父母也要做出榜樣,給孩子樹立好的形象。讓孩子把讀書當成每日必須,這樣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就會愛上閱讀。
愛閱讀是一個人的靈魂,愛閱讀的人生命更充實、更完整!
四、
在工作之余,走進N師學院第五期學習,漸入佳境。第四講由言乎言及藝術教育聯合創始人、藝術教育資深從業者熊磊先生,為我們帶來《藝術如何滋養生命成長?》的分享。
藝術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力量,一個擁有藝術思維的孩子,對于生命與美的看法就會與常人不同。現在的很多家長,都比較注重對孩子藝術素養的培養,很多孩子在放學后,都走進了各種各樣的培訓班,有學鋼琴的,有學舞蹈的,有學相聲的,有學繪畫的,從小就開始了藝術探索。
我特別羨慕有藝術細胞的人,舉手投足都散發著一種與眾不同的藝術氣息。我雖然是語文老師,但從沒有放松過對學生的藝術滋養。學習古詩,就帶著孩子們畫詩配畫,每一個孩子都是藝術天才,他們的精彩表現令我驚嘆!還帶著他們跟著夏加兒美術學畫畫。
生活離不開藝術,藝術滋養生命,讓生命更豐富多彩!
五、
學習全世界的、全人類的文明到底對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有什么意義呢?
在第五講里,石門坎教育公益基金會創始人兼理事長、北京大學研究員陳浩武先生為我們帶來《人類文明對生命成長有何意義?》的分享。
在學生的成長過程當中,如果能夠對人類文明的演進有一個基本的認知,然后教師在這個環節上建起學生的大知識框架,然后指導學生去讀書、了解歷史。無論是回溯歷史,還是在展望未來,對孩子來講都是有非常重要的。
一個教師了解了人類的文明史,才能理解社會文明對于學生的意義,才會理性的看待事物,才能教給孩子們有用的知識。人類文明是滋養孩子健康成長的沃土。只有讓孩子們打開心靈,開闊眼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能對社會文明、人類文明有更加深刻的體驗。
六、
前幾講的分享都讓我感到無比感慨,這些內容很多都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做老師的大多是埋頭教書,完成教學任務就行了,真沒想到還有這么多未知的領域還要了解啊!第六講的內容是什么呢?
第六講由西安知無知空間創始人、北京大學法學博士諶洪果先生為我們帶來《獨立思考對生命成長有何意義?》的分享。
諶老師自己現身說法,呈現了獨立思考對生命成長的意義。他創辦了“知無知”空間,把自己的生活活得有滋有味,把閱讀和獨立思考,活成了一個鮮活的樣本。
他對“知行合一”的解讀讓我印象深刻,完全顛覆了我之前的認知。知就是行,是基礎和前提,他強調師德價值本身就是目的,我們要培養我們的一個學生能夠有一種為知識而知識,為智慧而智慧,為了純粹的這樣的一種性情的去發展自己的、去培養自己的這么一種能力。
一個人可以在閱讀中、在文本中、在跟大師的對話中,活出自己的生命意義。諶老師知識淵博,經歷豐富,特別是他對經典名著《道德經》的研究更是深入,給我很大的啟發。我們每個人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圖書,適合自己的經典,然后深入進去深度閱讀,培養出自己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
七、
博物館和教學又有什么的關系呢?鄉村的孩子如何進行博物館的體驗教育呢?帶著一連串的問題,我走進了N師學院第五期第七講的學習。
博物館作為收納古今中外的文明的圣地,必定滋養生命成長,這是毋庸置疑的。
博物館就是知識的寶庫,帶著孩子們去博物館參與體驗,不用條條框框去束縛他,一般我們會戴著不同的眼鏡或代表非常強烈的這種社會偏見性去評判一件事,但孩子通常沒有這種東西,要讓孩子去自己進去探索。孩子們對世界的感知比學習具體學科顯得更重要。
教育的理念其實決定了我們博物館教育對孩子影響深遠,所以也一定要有好的這種理念,我們才能通過博物館課程影響孩子更好的成長。
有人說,農村沒有博物館怎么開展學習?其實,博物館教育可以有多種形式。網絡時代,線上博物館、線上網絡公益課程、紀錄片等,都能為孩子們提供良好的資源,只要我們做老師的肯做,肯帶著孩子們去學習,去感受,沒有做不到的。
在網絡公益課程里,我們的學生曾經跟著翼起來游學研究所所長蘭嵐老師學習“自然博物館”課程。
下面是孩子們一次上課后的記錄:
蘭嵐的老師的課總是能激起孩子們特別的興趣。這節課蘭嵐老師通過講述蝴蝶的煩惱這個故事把孩子們帶入了蝴蝶的世界。各種各樣漂亮的蝴蝶,都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孩子們面前,圖文并茂加上了老師精彩的講解,教室里不斷發出一陣陣的驚嘆聲——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多這么漂亮的蝴蝶!孩子們既開了眼界,又長了知識,真的特別感謝蘭嵐老師!
課上蘭嵐老師教給孩子們知道了:蝴蝶的幼蟲怎么保護自己,蝴蝶的成蟲怎么保護自己,蝴蝶的翅膀有什么特性,為什么蝴蝶飛起來沒有聲音,世界上飛得最遠的蝴蝶是什么蝴蝶,世界上最美麗的蝴蝶是誰,人們通過蝴蝶的偽裝又學到了什么,還有孩子們討論和別人比較是好事還是壞事,那怎樣和別人比較不會傷害到自己,也不會傷害到別人……一系列有趣的問題讓孩子們興趣高漲。孩子們議論紛紛,討論的熱火朝天。
最后根據蘭嵐老師的布置,孩子們或折紙,或剪紙,做出了各種各樣非常美麗的手工蝴蝶。特別感謝蘭老師的辛苦付出,把孩子們帶入了神奇的蝴蝶世界!
這些是課后孩子們手工制作的各種各樣的蝴蝶。
通過學習,孩子們開闊了眼界,領略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之處。
八、
N師學院第五期的課程漸漸接近尾聲。第八講的內容又會為我們帶來怎樣的精彩呢?聽說過王陽明其人,但對他在教育方面的建樹,還真的一無所知。阿信老師又會怎樣刷新我的認知呢?
王陽明何許人也?他的教育理念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有什么影響呢?為了聽課能更明白一些,專門上網查閱了和王陽明相關的一些內容,也對王陽明有了初步的了解。
阿信老師從自己的專業角度為我們講解了知行合一在教育實踐中的核心原則,并解析了致良知的基本原則判斷標準在于自己,不在于別人。
不管是知行合一還是致良知,首先都是要做對的事,其次才是把事情做好,這樣知與行的統一才有意義。
九、
第九講是由王勝老師親自講的,內容是《未來還需要博雅教育嗎?》。
王勝老師博古論今,從博雅教育的內涵到博雅教育的發展,以及未來需要什么樣的教育,做了較為詳細的闡述。
以前沒有留意過博雅教育是什么,也沒有那么多的思考。但今天王勝老師的一番講解,著實讓我受益匪淺。
今天我們還需要博雅教育嗎?廣義的博雅教育是未來十年甚至一百年都不會改變的東西,是人類一直可以擁有的。
這讓我想到了全人教育,它比較關注的就是孩子們自身個性的發展,當下所學習的就是為未來的終身發展打基礎的。其實現在很需要這樣的教育,而不是應試教育。
未來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未來教育的前景朱永新堅守在他的《未來教育》一書中做了暢想,讓我們對未來教育充滿了期待。
王勝老師對博雅教育做了最好的總結,他說:博雅教育就像歷久彌新的鉆石一樣,一直綻放著璀璨的光芒。我只關心未來十年或者一百年不變的東西,那就是使我們成為更好的更完整的人的博雅教育。
十、
不知不覺,已經站在了N師學院第五期第十講的門檻旁。這是本期學習的最后一講,內容是《理性教育如何滋養生命成長?》
楊老師很博學,可謂學貫中西,中外的經典信手拈來。他主要講了《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里的一句話。沒想到這樣短短的一句話,被他解讀的豐滿無比。
他主要講了三個方面的內容——生、沖、和。我比較感興趣的是生。
“生”為什么會給人帶來快樂呢?因為最深層的幸福是跟生有關的,人類順應了上天之道,生的力量從人的身上被釋放出來,人類持續地創新生活,持續地創造地生活,自然覺得快樂。而壓抑生的力量,人就會非常難受,生命夭折令人痛苦、戰爭死人令人難過、公司關閉讓人苦悶、事業崩潰令人絕望。
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我們身上的最本質的東西就是創生的力量,對于教師而言,教育就是培養學生“生”的力量,幫助他們釋放生的力量,然后給予他們滋養。
我們做老師的大多關注的是孩子們是否聽話,是否能考高分,充滿了焦慮。如果能夠更多的關注孩子們的內心和成長力,是否擁有自身的創造力,是否敢于面對公平的競爭,能夠彼此賦能,成為孩子的發動機,孩子們就會成為自己喜歡的模樣。
結語:
兩個半月的學習,N師學院第五期的學習內容和之前的學習完全不同,王勝老師請了很多位完全不是做教育的人來跟大家來講教育。這些老師有企業家,有經濟學界的,有做基金會的,有法學博士,有上海玻璃博物館的館長,各種各樣的人、各行各業的人,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來談教育。
剛開始聽的時候,有的內容覺得難懂,中間也產生過放棄的念頭,可謂跌跌撞撞地走到了最后。
作為老師,我的生活大多是家庭、學校兩點一線,以及在這兩點一線之間有限的接觸社會,這樣的生活經歷,使我的知識范圍也變得狹窄。在這樣情況下,也有一些看不見的邊界,看不見的限制。我教語文,是自己根據課本教材來教,如果我再不多方去閱讀,去吸收營養,那我的教學和我的教育勢必會越來越狹隘,越來越被無形的框架所束縛。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怎么能做出好的教育呢?我的教育怎么可能是生氣勃勃的呢?怎么能生出更多的東西?怎么能創新呢?
我們不但要搞好教學,更要聆聽窗外的聲音,這個社會的需求是什么?這個社會的發展狀態是什么?因為我們教的是學生,學生未來是要很快走出學校進入社會的,他從一個封閉的學校里面,走到一個光怪陸離的、多種多樣化的社會中,他如果只是在一個狹隘的空間里面學習知識的時候,他面向社會的時候他會有困惑。孩子要走向未來,我們做老師的更要面向未來,這樣才是更好的教育。
通過這次的跨界學習,我打開了自己的世界,打開自己生活跟外界交流的渠道,在網上結交到更多的朋友,擴展了自己的視野和見識。
此時此刻,忽然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有一種依依不舍的感覺。“眼界通達通四海,心事浩茫連廣宇”,從青椒到N師學院第一期、第四期、第五期,我一直喜歡這個場域,喜歡這種學習的氛圍。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精進,讓我的人生更加豐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