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一下,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境,你自己想到一個絕妙的好創意、好點子,但對方聽完你激情無限的演說之后卻無動于衷,甚至還有可能給你潑冷水。這時我們常常會用“對牛彈琴”來自我安慰。其實,你有沒有想過,可能是你表述自己想法的方式讓創意和點子失去了“黏性”。讓你的聽眾能夠被你的話語所吸引,本期我們來看這樣一本書——《讓創意更有黏性》,作者希思。
所謂“黏性”,是指你的創意與觀點能讓人聽懂,能被人記住,并形成持久的影響(換言之,它們能夠改變受眾的思想或行為)。但因為我們對自己的創意和觀點實在是太熟悉了,這時我們反倒容易忽視對方沒有足夠的背景知識的事實,而遭到“知識的詛咒”。也就是說我們一旦知道某事,就無法想象不知道這事的情況發生的原因;我們的知識“詛咒”了我們。我們很難與他人分享這些知識,因為我們無法輕易摸透聽猜者那一方的心理狀態。如果你玩過“你比劃我來猜”的游戲,就應該有切身體會。
那么我們要如何打破知識的詛咒,讓我們的創意和觀點具有黏性呢?我們來看下面西南航空的一個例子。請問,你所在的企業,企業戰略是什么?你的企業有沒有目標和愿景?這些看似高大上的目標和愿景,你能理解并貫徹落實到手頭的具體工作中嗎?現實的情況往往是,你連企業的目標和愿景都記不得了!
西南航空怎么做的呢?他們把自己定位為“全球票價最低的航空公司”。西南航空本可以告訴空乘人員,我們的目標應該是“股東價值最大化”。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種說法比“全球票價最低的航空公司”更加準確,也更為全面。畢竟,“票價最低”這句短語并不完整。西南航空大可以直接取消飛機檢修或者要求乘客共用餐巾紙,這同樣可以達到降低票價的效果。但很顯然,西南航空的經濟價值核心其實還包括其他價值取向(如安全等級和乘客舒適等)?!肮蓶|價值最大化”這一說法的問題在于,表述固然準確周全,但依然無法幫助空乘人員決定是否應該為乘客提供雞肉沙拉,而“全球票價最低的航空公司”可以幫你做這個決定。準確而無用的觀念,終究還是無用的。
先“找到核心”,再用“精煉觀點”的形式表達出來。這工夫絕對花得物超所值,也會帶來永恒持久的效力。再比如,去過迪士尼的人應該對園內工作人員的工作狀態都有印象,這些工作人員為什么能夠和整個樂園的氛圍融入如此之深?因為迪士尼對自己的員工要求是,只要一進入園區上班,員工就是一名“演員”,哪怕是一名清潔工也不例外,而且迪士尼把員工應聘叫做“試鏡”。可想而知,迪士尼樂園的一班“演員”大概都會覺得,相比普通員工的角色,以演職人員自居似乎更加容易應對陌生的情境。
初到這樣的樂園,你可能會對演員的敬業感到驚訝,但你一旦建立了這樣的認知,你就又能夠對自己即將遇到的下一個演員而感到輕松愜意。所以,要吸引他人注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打破常規。我們適應規律性事物的速度很快,持續不變的感官刺激往往讓我們視而不見且聽而不聞。要讓人驚訝,事情就必須“不可預測”;令人驚訝和可以預測總是對立的兩極。但是要讓人獲得滿足,驚訝又得要“可以后測”。此間妙處在于,事前怎么都料想不到,事后一旦想通便可領略個中奧秘。要想讓觀點產生黏性,你必須先破壞他人的預測機器,然后再將其修好。
總結一下,如何讓你的想法及創意更具黏性呢?(一)確定你所要傳達的中心信息(找到核心);(二)找出信息中違反直覺的部分(亦即:核心信息中令人意外的含義是什么?為什么事情現在并沒有照此發展?);(三)在重要而又違反直覺的層面上破壞聽眾的預測基模,從而傳遞信息。然后,一旦預測基模失效,就幫助他們修好基模。
讓他人關心我們的觀點,書中給我們列出的方法還有很多。我們應該讓對方跳出分析性角色;我們應該創造對特定個人的同理心;我們應該證明自己的觀念是跟對方原先已經關心的事情有所關聯;我們應該訴諸自身利益,也應該訴諸身份認同——不僅是他們現在的身份,還包括他們夢想獲得的身份。如果你對此饒有興趣,不妨深入讀一讀這本書。努力讓自己的想法脫口而出就具備“黏性”,你定將成為一個獨具魅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