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2日上午10點,本院影像中心有幸請來肺部影像聯盟創始人之一、安醫附院阜陽分院放射科的袁懷平主任,袁主任從引出病例、介紹原理、易感人群、檢驗手段、癥狀表現以及特征性影像的鑒別幾個方面,分別詳細介紹了如何將肺部“隱球菌感染”與其他常見肺部病變進行鑒別診斷。
袁主任首先分享了他接待的一個病例故事:該患者肺部CT見小結節,一般大都懷疑是肺癌,但他認為還需要進一步檢查。經過增強CT、三維重建推斷不是肺癌,但仍不能很明確。最后手術確診發現為隱球菌感染。那么隱球菌的診斷為什么這么困難呢?且聽袁主任對隱球菌“隱”的含義,娓娓道來。
因為其莢膜結構,導致隱球菌有“三大隱”:免疫之隱(逃避免疫系統的識別,抑制免疫功能),檢驗之隱(GM試驗特異性不高,培養生長周期長,檢出率低),臨床之隱(癥狀輕、少、無特異性)。因此,隱球菌感染不容易被臨床所發現。讓隱球菌的發現不再是難言之“隱”的重任,最后不得不壓在了影像科工作人員的肩上!
那隱球菌感染與其它的肺部病變,究竟如何鑒別呢?通過袁主任的介紹,我們對于影像鑒別,有了明朗的認識。
隱球菌PK肺癌:前者有軟毛刺,方切征,后者侵襲力強,硬毛刺,球形,惡性病變有分葉。
隱球菌PK結核和肉芽腫性血管炎:前者病灶均一,而后兩者病灶多樣,此消彼長,且結核的感染常為多種性質病變并存,肉芽腫性血管炎典型多器官(上、下呼吸道)同時受累。
隱球菌PK硬化性肺細胞瘤:后者有空氣新月征,血管貼邊征。
隱球菌PK曲霉菌:兩者影像極為相似,但臨床表現明顯不同,后者常常是嚴重粒細胞缺失患者。
隱球菌PK淋巴瘤:后者具有遠端支氣管杵狀擴張的典型特征影像。
隱球菌PK肺炎克雷伯菌:葉間裂后墜為后者典型特征。
隱球菌PK腺癌:后者牽拉收縮,而前者為填充現象。
除了以上不同肺部病變的鑒別特征外,不同的免疫狀態的隱球菌患者,影像表現也有所區別。
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 特征如下:形態單一(排除結核、GPA、結節病),良性病變(排除肺癌、淋巴瘤等),暈征(排除大部分良性病變),空氣支氣管征(特征征象),均勻明顯漸進性強化(無壞死、鈣化),如果以上現象都存在,幾乎可以確診為隱球菌感染。
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見大片滲出實變,邊緣模糊(不是真正的暈征,而是病變部位對周圍組織的刺激)、空氣支氣管征(不排除淋巴瘤),可能有空洞(但實際工作中,袁主任表示幾乎沒有見到過真性空洞)。
也因為隱球菌的莢膜結構,導致與其它肺部病變的不同,在有效治療后,隱球菌病灶沒有劇烈的變化,而是逐漸縮小。
從臨床表現和易感人群來看,免疫力正常的患者,癥狀較輕,免疫力缺陷的患者癥狀較少,T細胞缺陷的艾滋病人尤易感隱球菌性腦膜炎。
下午3點,在影像科范瑜主任的牽頭下,袁主任在多學科會診中心解答了呼吸科、感染科近期遇到的疑難病例,袁主任用他豐富的工作經驗,扎實的理論基礎結合影像表現解答了醫生們的疑惑所在。
近期,本院發現了3例隱球菌感染,CT影像正如袁主任指導的,具有反暈征和空氣支氣管征的典型特點。
相信通過本院檢測手段的增加,和醫務人員認識的增多,隱球菌的發現不再是難言之“隱”,能為更多的隱球菌患者帶來福音。
感謝智慧與美貌并存的范瑜主任的補充和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