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像“謝謝”“麻煩你了”這類的禮貌性用語是大家平時都經常使用的,但是對于我來說,這些都挺難為情的,特別是對自己的朋友說,關系越親密越覺得難為情。
為什么會這樣?
在我出生和住了近20年的小山村中,在關于怎么稱呼一個和你沒有血緣關系的人,這在大人對小孩子的教導中是不存在的。
導致的結果就是,即使是晚輩,我們對于村里那些比自己年長的大人甚至是老人都是直呼其名的,而且呼的還是外號。
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我爸的結拜兄弟又來我家了,他看到我笑著叫我的名字,我就直接回答他:大明,你來啦!
結果,他臉就黑了,生氣地說:你怎么能叫我的名字呢,你該叫我叔叔!
這讓我感到極度困惑,不懂為什么不能叫他的名字而只能叫他為叔叔。
除了不會教孩子正確稱呼他人之外,在小山村的生活里,也沒有禮貌用語的存在。
找人幫忙或者借東西,只說好什么時候還就走了,不會說“請”,也沒有“謝謝”。
后來上學了,老師教也只是當作背課文一樣的背誦,卻從來沒在實際生活中運用過。
然而,長大后,情況就不一樣了。
當周圍的人都在自然而然的使用這些禮貌性用語的時候,當自己因為麻煩了別人而應該表示謝意的時候,我都會心理打鼓無數次,到底要不要說“謝謝”?
最后就放棄了,當面實在說不出來,只好用QQ、用微信說,這個時候表情包就成了“救世主”一樣的存在。
人總是會成長的,現在我也敢于當面說謝謝、對不起了,雖然需要鼓起莫大的勇氣,雖然每次說的時候自己依然感覺別扭,好在膚色夠黑,別人看不出我紅著臉說“謝謝”的囧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