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光殘,疏影斑,春南一縷桃花隨風亂。參山參水不參禪,更那堪,別來猶記曉夢寒。浮生若夢,幾何悲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題記
忘了是怎么開始,心被一本書所占據,于是開始“食無味,寢無眠”,更有甚,連上班都“無趣”了。因為原著是古文,所以找了很多譯本,始終覺得沒什么“味道”,直到看到張佳瑋的譯本,那抹淡淡的欣喜,那抹淡淡的哀愁以及那抹淡淡的思念,才淋漓盡致地蕩然回響在內心的每一個角落,完美無暇。
《浮生六記》中最吸引我的是第一篇《閨房記樂》,我感嘆在封建時期的舊社會里,竟然會有蕓娘這般如此鮮活的人物,就像春風中盛開的粉紅桃花,讓周圍的一切都黯然失色。她游走于“超我”和“本我”之間,一方面懂得遵從婦道、保守謹慎;一方面她期待遵從內心、釋放靈魂。今天的女人,游山玩水吟詩作畫養家糊口早已不再令人驚奇和警惕,而那個時候的女人,一生只為別人而活,毫無個性與自我。我想,蕓娘是幸運的,她有沈復作后盾,敬她、愛她,最重要的是懂她、欣賞她。于是有了沈復帶她“女扮男裝”去看戲、有了對她講述外面世界的千山萬水、有了她用簪沽酒招待沈復的朋友們、有了不離不棄的生死相依……縱然最后的結局并不完美,甚至有些凄涼、有些心酸,但我覺得,蕓娘是幸福的,因為她的一生很“完整”,愛過、恨過,最重要的是期待過、夢想過。浮生若夢,來世,還愿再夢。
而沈復,到底是個怎樣的男人呢?我們并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待他,否則,他的深情我們體會不到,他的浪漫我們感受不到,他的才華我們也欣賞不到。因為身處現代的我們無法理解他游山玩水不顧養家糊口,也無法理解他一方面心心念著發妻陳蕓,另一方面卻在花船上“嫖妓”……但是當我們把自己的思維也融入到那個時代中去,你會發現,此人純凈又深情,且才華橫溢。沈復是重情的,所以才有陳蕓的生死相隨,也讓歌妓喜兒“差點尋了短見”;沈復是重義的,所以才有成群好友傾囊相助,讓他絕處逢生;沈復是簡單的,所以他放任自然,踏遍山川大河,以天地為伴;沈復是有情趣的,所以他衷心花草,細心剪裁,成為一代大師級人物……“簡單”這個詞來形容沈復再恰當不過,開心便笑,傷心便哭,浮生過半后,仍舊嬰兒乎!浮生若夢,夢醒依舊如昨、如初。
我時常想,人的一生,究竟要經歷多少坎坷和難關,才會有童話故事中的完美結局呢?沈復給了我一個最好的答案:浮生若夢,夢里的人和事,夢里的悲和歡,夢里的黑夜與白晝,夢里的山川與河流,都會有醒來的那一瞬。而之后,那些溫暖、那些思念、那些憂愁都會幻化成陽光雨露,伴隨著你,走過未來的路。
形單望斷水千程
夜闌相思對殘燈
盼得來世再相逢
夢里夢外夢浮生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一聲長嘆,回憶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