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菲是我的大學同學,多年前我們以同樣的高考分數考進了武漢的一所高校,在同一個宿舍住了四年。
畢業后,我南下廣州,進入企業工作直到現在。她考上了西南一所高校的研究生,畢業后去了一所高校當老師,如今15年過去,在不到40歲的年紀,她已經成了該校一名主管教學的副院長,去年還被評上了教授職稱。
她在事業上取得的成就,讓我發自內心地贊嘆不已,欽佩至極。
1.考研:有人放棄,有人堅持
在我心里,她現在就是妥妥的“學霸”。但我知道,上大學的時候,她的成績并不冒尖,屬于中等水平。當時很多同學包括我平時考試分數比她高,也參加了研究生考試,但是最后她被錄取了,我落榜了。
在備考的前半段,我們經常一起去自習室占座看書,信心滿滿。但慢慢地,我開始不太想去教室看書,而徐菲會堅持起床后去教室看書。
考研專業方向選擇也很重要,興趣是一方面,專業基礎是更重要的一方面。當年,我們學的是旅游管理專業,徐菲報考了西南一所大學人文地理學下設的旅游地理方向,專業雖然不同,但專業方向與所學專業相關。而我則選擇了暨南大學的新聞學專業。新聞學專業是當時的熱門專業,我沒有任何的專業基礎。
有時候跟別人聊天,不少過來人跟我說:你這不行啊,跨省跨校還跨專業,選擇的又是這么熱門的專業,競爭太激烈了,很難考上的!
聽得多了,我的信心開始動搖,開始患得患失,復習考試的動力和情緒也開始受到影響。同時,在備考過程中,新聞學原理,編輯學這樣的理論課對我來說還不算難,最痛苦的是中外新聞史的內容,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創辦了什么報紙,類似這樣的考點一大堆,背得我暈頭轉向,信心大減。
我開始打起了退堂鼓,從起初的積極自習,拉著徐菲去自習,到后來被徐菲拉著去自習,再到后來拉我也不去自習,就這樣一步步放棄了備考。
在這個過程中,徐菲一樣會遇到專業上的困難,一樣會有偷懶的念頭,一樣會在“學習還是玩耍”之間掙扎。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掙扎過后,她還是選擇了去學習。就算偶爾偷一下懶出去玩了,她也很快就恢復到備考的軌道上來。
得知我想放棄考研,她鼓勵我說,“你還記得你每天早上去湖邊讀英語的情景嗎?你不顧路人的眼光,流利大聲地把英語朗讀出來,我很佩服你的勇敢!你英語比我好那么多,還那么努力。而且你是我們這群人中最積極的一個,你每天早上叫我起床去自習,雖然我還沒有睡醒,但我每次看到你這么努力就不敢偷懶了。”
但是很慚愧,我的激情來得快去得也快,她的鼓勵也沒能把我拉回來到扎扎實實的復習軌道上來。最后我硬著頭皮參加了考試。
徐菲以最后一名的成績被報考的學校錄取了!原本以為放棄備考的我分數一定慘不忍睹,但結果比我預想的好多了,我的英語,政治,以及一門專業課得分并不低,考得不好的正是讓我頭痛的中外新聞史。原來我前期的付出并不是白費,只要真正用心學習,結果并不會太差呀。
這一點感悟讓我懊惱自責不已。有時我會想:如果我全力以赴備考,是不是有機會考上理想的學校?如果我學了自己喜歡的專業,是不是我的人生軌跡就此改變?但是人生沒有這么多“如果”,只有每一個選擇帶來的“結果”。
由此可見,徐菲的內心比我要堅定許多,她有明確的目標,遇到問題和困難不會退縮,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她是真正扎進去了,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還經常跟我們分享專業領域的趣事。
同時她在選擇專業方向上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雖然一開始她報考目標院校的目的是離家近一點,能和男朋友一起去同一個城市讀書,但她選擇的是與本科專業相關的方向,而她選的導師剛好是做旅游研究的,我們大學期間所學專業知識很好地成為了她讀研的專業基礎。
2.跟著導師做項目:“你是讓我最放心的人”
入學之初,徐菲發現,跟同學相比,自己地理方面的專業知識不夠扎實,學起來很吃力。學習的進度比較快,她心里很緊張。她深知自己沒有其它人有天分,只能更加努力:每天花大量時間研讀專業課,又去圖書館查找大量相關文獻拓展自己的知識面,遇到不懂的問題就請教同學和導師。
到了第一學期末的時候,她終于跟上了導師的進度。能考上研究生的人,學習能力肯定都不弱,但她超乎尋常的勤奮,踏實,好學還是給導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做研究方面她慢慢嶄露頭角,在讀碩士研究生期間,更是發表了4篇高水平論文!
研二的時候,導師手上有一個重要的項目,在同一屆學生中選負責人的時候,導師再三考慮,最后指定讓她來負責。她帶著幾個同學做調研,找資料,寫論文,跟導師探討,修改,反反復復很多次,最后順利完成項目。
導師對她說,“在我的學生里,你不是最有天分的那一個,也不是最聰明的那一個,但是是讓我最放心的人。”能得到導師如此高的評價,真心不容易,畢竟她的同學,大多曾是各大高校的學霸。而她,果然沒讓導師失望。成功背后,是她付出的無數時間,精力和汗水。
3.教學:永遠在改進
畢業后,她進入高校做老師。每一次備課,她都極其認真負責,力求帶給學生更多的知識與思考。后來,有同事好心勸她:“你不是有上次的講義嗎,何必每次都弄得這么辛苦?”她笑笑:“我覺得還可以補充一些新內容進去。”
人與人境界的差異大概就在于此:是否永遠追求做更好的自己。
在大學校園里,她見識過庸庸碌碌的老師,課堂上永遠對著那套過時的講義照本宣科,整堂課下來毫無亮點,讓學生昏昏欲睡;她更見識過知識淵博的教授,每次講課引經據典旁征博引,至今仍讓她記憶猶新。
她有時候也會感嘆自己太“淺薄”了,因為知識是“越知越不知,越不知越知”,即越知道越覺得自己知道得少,知道得越少就越想知道,而她,自然想知道得更多,讓她的學生也知道得更多。
因此,她認真地對待每一次講課,當她不斷地挖掘新的知識的時候,她覺得自己的收獲更大,那是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她的課,也因此頗受學生的歡迎,她做事的方式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偶爾會有畢業很久的學生見到她,說她曾經說過的某句話讓自己感觸頗多,對同學有很深的影響,她便覺得欣喜欣慰。
4.訪學:不是變相的休假
幾年前,她得到一次去國內一所名校訪學進修的機會。
離開家鄉,來到這所全國聞名的高校學習交流,她很珍惜這次機會。她認真聽課,跟老師溝通交流,也結識了不少來自其它高校的同行。周末的時候,她也會抽出時間出游,近距離地感受這個城市的文化。
不久,徐菲發現,有些同行把訪學當成了變相休假,大部分時候都在忙著出游、社交等活動,要上課或者交作業的時候就勉強應付一下,畢竟訪學沒有學位修讀的壓力,導師一般也不會苛責不認真的同學。
訪學期間,徐菲全程修讀了導師所授的本科生、研究生課程,訪學學院相關老師的課程,參加了導師組的各種研討會、學習交流會等活動,體會不同老師、不同課程、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教法上的區別,認真揣摩自己應該如何改進教學。同時抓緊時間申報科研項目,寫論文,為自己后面評教授職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訪學期滿,徐菲是帶著滿滿的收獲離開的。在這段時間里,她見識到了很多優秀的老師、同學和學生,他們帶給她不一樣的文化視角,不一樣的思維模式,她感覺自己的眼界變得更開闊了,對專業領域的認知也更加深入和透徹了。
去年,她評上教授,是同工齡教師中最快評到教授的。但她常常覺得自己是一只小蝸牛,蝸牛爬得很慢,如果蝸牛堅持不斷地努力,也總有到達終點的一天吧!她通常會制定不同階段的目標,然后朝著目標一步一步邁進,她始終相信:實現目標固然欣喜,努力了沒有實現目標也有充實的奮斗過程。她現在取得的成就,對她來說,不過是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
The end
每每跟她聊天,談到她的個人成就,她總說,“可能我這人運氣比較好吧,考研究生的時候,我選的是相對冷門的專業,而且是有政策傾向的C區,況且我是少數民族也比較占優勢;遇到的導師呢,剛好看我比較順眼,沒有嫌我不聰明;等到自己當老師了,又遇到好領導,教給我很多東西。”
一個人能夠把事情做成,自然是缺少不了運氣的,但每一次都能做成,又怎么可能只是運氣好?在徐菲身上,我看到三個非常明顯的特質:1.堅定的信念和超強的行動力;2.不斷學習和挑戰自己的內動力;3.遇到困難不退縮的堅韌性。
如果讓我總結她的成功之處,我更傾向于認為:這里面有70%的個人努力,20%的運氣,外加10%的天分。運氣很重要,天分也很重要,但再好的運氣,再多的天分,沒有持續的個人努力,人生不可能持續取得這么多的個人成就。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雖然是句老生常談的話,卻能一次次激發我們的潛能:不是因為有希望才努力,而是因為努力了,才有希望。
愿你我皆能為心中熱愛付出所有,亦能得償所愿。與君共勉!
ps,看完徐菲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歡迎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