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一直以來,有很嚴重的缺點,不喜歡目標,不喜歡壓力。
這樣的自己,常常讓自己手足無措,一面怨懟自己,一面又想好好整斥自己。
一旦有了目標,我做的第一件是直接后退,連懷疑自己的過程都沒有,退到安全的區域。
大概因為年少時期,父輩親屬的“打擊”教育方式,導致成年后的我自信心不是很足,一旦有墻的地方,我都對自己說。
“你不行的,你過不去!”
——那就放棄吧。
我放棄過很多事情,比如學好英語,學好奧數,學好舞蹈。
現在回過頭去看,真的挺后悔的,如果當時多一些信心,再一些努力,很多事情,就不會是如今蹩腳的模樣。
2.
我學過二年古箏,近十年的鋼琴,但我的水平真的很有限。
我最怕最怕煙雨朦朧,對不起,跑調了,我最怕最怕有人叫我彈鋼琴。
“哎,你學了這么多年鋼琴,你給我談個貝多芬吧?”
“你是想聽《命運交響曲》,《英雄交響曲》還是《田園交響曲》?”
“隨你,都可以。”
“是嗎,剛好,我都不會彈。”
我從來沒有堅持過任何一件事情,包括閱讀,之前我有堅持五年半每天讀三篇文章的習慣,到了去年12月份至今,我已經很少再看文章,不再如過去那樣頻繁,所以,我才會在近期21天千字文活動的輸出上,感覺到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才要動心忍性。
3.
我深知自己屬于一時熱情,激情退卻就焉了的那種人。
但對于創作,我好像從來沒有對它失去信心。我雖然一直在這條路上跌跌撞撞,但從來不曾失望。
最開始寫文,我的文風偏古漢語,比如: 草長木瘋,荒了歲了,綠了青銅。我用鐮刀割一把回憶,用來編織蓑衣和斗笠,以便我在漁起三更夢醒之時,撒網捕我的魚和我破碎的愛情,哪管得潮騰浪涌,一個人獨飄海上的孤零。
讀者著說,你這寫的什么,古文?我看不懂。
后來我寫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