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搞清楚元曲與詩詞的區別,我們首先要知道元曲是什么,為什么會有人混淆元曲和詩詞。
“元曲”到底是什么?
“元曲”的概念來自“唐詩宋詞元曲”,即王國維所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
所以“元曲”實際上是指元朝的文學,這個“曲”,和大部分人認為的不同,其實是指“戲曲”。王國維寫過一本《中國戲曲史》的書,就是講元代戲曲。
元曲指戲曲的說法歷來是被專家學者所公認的,但是我們提到元曲,立刻想到了什么?對了,就是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由于從小的教育,導致大部分中國老百姓認為“元曲”是指元散曲——也就是元代這種類似于前唐古體詩,兩宋詞牌的文字作品。
也正因為如此,才會產生元曲與詩詞的區別何在的疑問。
其實這個問題是問元曲中的散曲與詩詞的區別何在,至于戲曲,和詩詞不存在可比性,是不會產生混淆的。但是說散曲,戲曲是繞不過去的。
戲曲是散曲產生的基礎
戲曲的發展歷史并不長,大概起源于唐朝時的“參軍戲”。這種形式類似于如今的單口相聲,一個人,一套詞,定個調,屬于一種說唱模式,講起來比如今的脫口秀顯得更有意思些。而那些訂好了宮調的唱詞,同行拿到手上,也就知道如何演唱,這就為行業的標準化做好了準備。到了金代,這種模式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叫做“諸宮調”。
為什么叫“諸宮調”?一個人在說唱的時候要進入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唱詞,即進入各種不同的宮調詞。不同的人物或敘述,會用不同的宮調,連起來,就是一整套表演。
金滅亡之后,元朝和南宋對峙的四十多年中,這段時期的文學形式,可以說是宋的,也可以說是元的,就出現了多人表演模式,越來越像我們今天看到的戲劇形式了。在元統治的北方,這種形式就叫北曲。南宋的戲曲發展晚一些,被稱為南戲。老一個人站著說唱多沒意思啊,就有很多演員參與進來,化妝、搭臺子,進入角色開始扮演了。而音樂也從“諸宮調”形式發展成為“曲牌”。
這也是“戲曲”二字的由來。
而我們所謂之“元曲”主要就是指從“諸宮調”發展起來的戲曲。正是戲曲的空前發展,為散曲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如果沒有戲曲的發展,就不會出現散曲。今人編寫的《全元曲》,第一部分就是元雜劇(北曲),第二部分是南戲,第三部分才是散曲。
元曲的興盛
南宋末年,隨著詞牌的雅化,創作活力逐漸枯竭。但是民間的創作熱情從來不會因為一種文學形式的瀕臨死亡而停留,他們會在一種形式立不起來的時候迅速涌入其他創作形式,進行紓解和尋路。
當時有哪些路子可以走呢?詩,因為唐宋兩代已經變得格式謹嚴,意境孤清,甚至帶有濃重的說教味道,老百姓喜歡、尊敬但是并不愛玩——可遠觀不可褻玩,這也是為什么宋朝詞牌大發展的緣故。
既然詞的路走不通,詩又回不去,所以民間創作熱情就被接地氣的“諸宮調”、后來的“北曲南戲”給吸引了去——而這些發自天然的創作大多是以艷情、流俗為主——這是流行的必然因素和性格。
但是我們縱觀詩歌史,就會發現無論哪一種文學形式,走的路子都是從民間來——高級文人參與——雅化失去活力——被其他文學形式取代。這就是“起承轉合”的必然發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