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我做了一個咨詢,是一個在三線城市做英語教育的姑娘。大學里該拿的證書都有,專八,教師資格證,普通話證書等等。學校校長是個很厲害的人,有理念,有情懷,公司在創業階段,所以工作壓力很大,加班比較多。姑娘覺得很辛苦,掙得錢也不多,想轉行,又不知道該轉什么。想考研,平時工作忙,覺得又沒有時間學習,所以很迷茫很糾結。
我說,姑娘,我給你講個故事吧。
國慶節去山西旅游,在太原網約了一部車,開來一看,喲,是部寶馬,司機是位帥哥。帥哥很健談,一路和我們聊,聽說兩點了我們還沒找到地方吃飯,馬上說帶我們去一個地方,飯店很小,但是菜很好吃,老板原來是五星級酒店的廚師。后來去了,果然沒有失望,菜好吃,老板熱心,價格合理,后來這里就變成了我們接下來幾天的食堂了。
因為這點關系,帥哥后來就變成我們專職司機了。他人很聰明,也熱心,非常有“眼力勁”。主動推薦景點,并帶我們去,路上買水果,還幫我們砍價。后來聽說我們想去五臺山,立馬和我們商量包車,可以給個優惠價。一路上和他聊,知道他原來是個小老板,包工程,因為現在房地產市場不好做了,索性停工了。之前還倒騰過煤,也發了點小財,說這部寶馬就是賣煤賺回來的。房子也有好幾套。后來聽說有網約車,正好自己工程停了,他說都沒多想,第二天立馬注冊,開始做司機。我說你那么有錢,可以休息一下了,網約車好辛苦的。他說錢就是勞動賺回來的,做什么都一樣的,沒關系。
后來他陪我們去了五臺山,跟了兩天,一路上十分殷勤,無論是嘴巴還是腿腳。回來那天晚上,一路奔波又爬了山,我們坐車的人都已經累慘了。可晚上,開了一天車的他吃了碗面,已經又在接單了,后來告訴我們晚上又接了四單。第二天他送我們去機場,十點多到酒店接我們時,居然已經又往返機場兩趟了。
小伙子典型的底層打拼出來的孩子,沒有高學歷,沒有什么證書,但是他有看到什么立馬去做的行動力啊。哪怕做做網約車,他一個月也能掙個兩萬多,在太原這個地方,絕對的高收入。他迷茫嗎?顯然不會啊,因為沒時間,晚上十點還在跑車呢。
所以說呢,姑娘,你拿著一堆證書,你身邊有著最優秀的榜樣,你有著更多的可能性,可以考研可以換工作也可以跟著校長繼續干,你比這小伙子好不知道多少倍的條件,但是你說你掙不到錢,你說你很迷茫。其實你的迷茫不過是不愿意加班又想高工資,考研又不愿意付出時間和辛勞而已。
有一個朋友,當初考入公務員,但是不喜歡,覺得自己耿直的性格不適合在體制內混。有了這個想法后,工作更加不能投入,面對領導也不想敷衍。所以工作成績可想而知,到了三十好幾了也沒有一官半職。過了三十五歲,在體制內更沒有希望了,所以他完全把心放在了外面,一門心思想做生意。嘗試過很多種,都是淺嘗即止,不是資金不夠,就是考察一番后覺得風險太大。現在四十歲了,還在體制內混著,然后每天都在糾結和迷茫,內心各種不平衡。我每天看他那種狀態,都替他著急。不想體制內混,辭職啊。想做生意就做啊,天下沒有一樁生意是沒有風險的。他的時間就在不停的各種想法中過去了。其實他的迷茫和糾結不過是本職工作做不好又不愿意承擔跳出體制或者做生意的風險而已。
再舉一個例子,小伙子211大學畢業,500強國企,月薪過萬。但是覺得單位環境不好,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關系復雜,也不開心。看看同學,有的在國外留學工作,有的在大的外企,覺得好羨慕。自己有想過去國外留學,但是覺得留學的錢不夠。也曾想想跳槽到外企,但是覺得自己的英語不好。猶豫糾結中,想1-2年后行動。我想問,同學,留學的錢,你認為多少夠呢?邊留學邊打工的人太多了。而英語要在實踐中進步,想想是不會有起色的啦。想做就去做了,為什么2年后才去行動呢?你無非是害怕外面不可預知的風險和仍舊貪戀國企的安逸而已。
2.
職場中迷茫和糾結,說白了,無非是你愿意付出的和你想得到的不匹配而已。你希望得到很多,比如說不錯的公司,比如高大上的辦公環境,比如很好的福利,比如滿意的收入,比如被人羨慕的頭銜,比如一定的社會地位……職場中讓人羨慕的太多了,可是為了得到這些,你有做了什么樣的付出嗎?做英語教育的姑娘,公司創業階段你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還有暫時的比較低的薪資。如果想考研,你需要付出額外的時間投入,也許很疲倦,也許偶爾覺得無法承受;做公務員的朋友,你想跳出體制,就得冒著失去安逸環境,冒著承受生意失敗的風險,這是你的選擇,否則就安心呆在體制內,認認真真工作,認認真真和上司處好關系;國企的那位,留學的錢啦,英語啦,只是拖延的借口,相信我,你的2年會無限延長,永遠也不會有行動,因為不愿意付出和失去。也許人到中年,開始無盡抱怨和懊悔。
3.
大家有沒有發現,社會上有兩類人不容易糾結和迷茫,一個就是像上文提到的小伙子,社會底層沒有受過太多教育的人。因為社會底層的人沒有更多的選擇啊,他抓住一個機會,就必須上,否則機會馬上就沒了。而且很多人要首先考慮生存,吃飯比什么都重要,有錢就掙啊,來不及迷茫。所以想想看,你迷茫,是不是你的選擇太多了呢?做英語教育的姑娘,可以留在學校,可以轉行,可以去考研;公務員的朋友,可以留在體制內,也可以跳出圍城;國企的小伙子,可以繼續在國企內安逸地生活,可以去外企,也可以去留學。可是,你們這么多條路,反而迷茫了,因為你們每天都在平衡哪個選擇對你更有利,而不是想盡辦法做好其中一個。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選擇,每一種選擇都有利弊。結果不是選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另外一類不容易迷茫的人就是做到金字塔上端的人,比如你看你們公司的老板,他迷茫嗎?他忙著呢,每天為資金頭疼,為客戶頭疼,為團隊管理頭疼,讓他揪心的事情太多了,沒時間迷茫啊。所以你迷茫,是不是因為你還是太空了呢?如果你專注于其中一件,讓自己焦頭爛額忙下去,還有時間迷茫嗎?所以教你一招,選定一件事,認真做下去。先不要說和自己興趣不符,不要說工資太低,不要說人際關系復雜,不要說….不要說….什么都不要說,那都是借口,先把手中的那件事做好。如果你連一件事都做不好,憑什么得到那么多呢?這個世界,從來都是按質論價的。你得到的,就是你曾經付出的,在市場上換來的價值而已。
前兩天看到潘石屹夫人張欣的故事,她父母離異,14歲到香港找媽媽。到了香港,第二天就去工廠上班了,在生產線當女操作員。后來決定改變自己的命運,用5年的積蓄買了一張到英國的單程機票,一句英語都不會說,卻半工半讀完成了她在英國高中的學業,最后甚至在著名的劍橋大學完成了碩士學位。后來她到華爾街上班,看到了國內的商機。再后來遇到了潘石屹,回國創業。所以金字塔頂端的人,最不缺的就是他們的行動力。我記得記者問張欣,后來到華爾街上班不是挺好的,為什么決定回來?她說,因為對華爾街的價值觀不認同,對現實不滿是創造力的第一步。但我想加上一句,對現實不滿是第一步,但之后付出的行動是第二步,而且是最關鍵的一步。因為對現實不滿的人太多了,而能為之付出行動的人太少了。張欣和很多人的不同在于,她對現實不滿,然后她選擇去行動。確實每一次前面的路都是未知的,但不去嘗試怎么知道那是成功還是失敗呢?
所以迷茫嗎?糾結嗎?去做就好了,至少先把手中的那件事做好。這是所有成功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