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學字有兩個重要的解釋:學者,效也;學者,覺也。你要學,肯定學的是和你不一樣的,所以你先要仿效人家,從學習別人中獲取好處,這叫做得益于異。也許有一天你會從中覺悟,那才算是學到家了。簡言之,學的過程是由效而覺、在效中覺。不效而覺的是天才,效而不覺的是庸才。
習字繁體作習,下面的白字最初是日字,故習字直觀的會意為長了羽毛的太陽,即太陽鳥。先民把太陽看作鳥(所謂日中有三足烏,某些方言稱太陽為鴉窩),這只鳥每天由東向西飛,從這幅畫面中可以抽象出習字的本義:重復。復習、練習、溫習、習以為常等詞語都在強調重復的重要性,習慣就是因不斷重復而引發了連貫的動作或心理傾向。
學習二字分而言之,學指向的是新知識或新行為,習指向的是舊知識或舊行為,即學新習舊。學而不習則所學得不到鞏固,更談不上覺悟。習而不學則是自限腳步、不求進步。不學又不習的話,那人還不如一只小鳥呢。《禮記》上說“鷹乃學習”,“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學習的對象大致可分為兩類:知和行。《中庸》里有一句話說得很明白:“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其中的“之”指的是學習的對象,學、問、思、辨四個步驟是針對知而言,篤行則是對行而言。幾個修飾詞也十分重要,強調要廣博地學習、詳細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確地辨別、踏實地力行。
這句話后面的幾句強調了學習貴在堅持的道理:“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大意是說:若有沒有學過的就去學它,不到把它學會就不放下它,后面幾句的解釋仿照此例。關鍵詞是“弗措也”,即不放下、不放棄的意思。緊接的“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是說人家一遍就能學會、想通、做好的,我不妨學它一百遍、想它一百遍、做它一百遍。人和人在學習上有差距,這是毋庸置疑的,關鍵是我們不能氣餒。你若能把這種人一己百的精神貫穿于自己的學習中,那么即使你很愚笨也一定會變得聰明起來,即使你很柔弱也一定會變得堅強起來,學習便有此等變化氣質的功效。人一己百而弗措,人所能者我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