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藝術: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是閨蜜向我推薦的書,在初聞時我是不以為然的,因為我向來對這類研究人際關系的書毫無興趣。記憶中這類書的名字多冠以‘厚黑’、‘攻心術’、‘潛規則’之類的,內容像極了“黑暗料理”,教人巧言令色、曲意逢迎、見什么人說什么話。對于成為這樣的“溝通高手”,我并不向往,無它,讓自己終日戴著面具生活,將疲憊而不快樂。閨蜜看出我不屑的神色,將這本書翻開,大聲讀道:“人際關系的交流本質:溝通并不是對某人使用技巧而已,溝通是我們與人共同經歷的過程,比起一味強調技巧來,尊重而主動的態度更有利于建立信任的關系。”或許,當溝通從技術上升到藝術的高度,做一名“溝通高手”就不需要違心的交流了?我欣然開始閱讀。
如果為《溝通的藝術:看入人里,看出人外》這本書貼標簽,我會貼“正能量”。一本有正能量的書,會讓讀者的心充盈著對美好的期待。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書中有幾個頗為打動我的觀點,使我樂于按照其中所述的來實踐,并相信會由此帶來更和諧的人際關系。
1.自我概念是主觀的、可以改變的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可見知人難,自知更難。為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書中提出了自我概念的定義:“自我概念是指你對自己所持有的相當穩定可靠的知覺,就好像一面特別的鏡子,不僅可以反映出你的身體特征,還可以反映出你的其他部分——情緒狀態、天分、喜好、厭惡、價值觀、角色等等。”自我概念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其一,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特別是身邊重要的人對自己的評價;其二,社會比較,即自己與別人的比較。可見,自我概念是主觀的,我們很容易對自己產生過高或過低的評價。盡管研究表明我們很少能積極學著認識“真實”的自己,反而會去增強我們熟悉的自我概念,但自我概念是可以改變的。如何改變自我概念呢?書中建議了兩個途徑:“首先,可以從書本中尋找忠告。也可以從指導者、咨詢師和其他專家與朋友那里得到建議。其次,可以觀察楷模——那些將你所希望的方式實踐了的人。”
2.知覺檢核——減少誤解,正確了解別人的工具
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對別人產生誤解。誤解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生理因素、文化背景、社會角色、自我概念等方面的個體差異,使得我們在信息的選擇、組織和詮釋上有著不同。另外,我們對自己與對別人的行為,常常使用不同的詮釋標準。書中列舉了幾種常見的導致歸因謬誤的知覺錯誤:(1)對人嚴厲,對己仁慈;(2)強調別人的缺點;(3)最明顯的最有力;(4)先入為主;(5)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如何避免我們對別人行為的詮釋錯誤呢?即便我們的詮釋是正確的,一針見血、毫不留情的評論也會讓別人反感,進而影響人際關系。書中為我們提供了知覺檢核的技巧。“知覺檢核是幫助你正確了解別人的一項工具,它并不假設你的第一印象是正確的。知覺檢核完整的程序包含三個部分:(1)描述你注意到的行為;(2)列出關于此行為至少兩種可能的詮釋;(3)請求對方對行為詮釋作澄清。”
3.建立同理心的工具——枕頭法
同理心是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或多或少都會使用的,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常常能讓我們收獲和諧的人際關系。書中給出了更為精確的同理心的定義:“同理心是從某個人的角度來體驗世界,重新創造個人觀點的能力。當我們在使用同理心這個詞的時候,它包含三個面向:第一,同理心包含獲得知覺——一種采用另一個人觀點的嘗試,這需要中止你的論斷,將自己的意見放在一邊,同時試著去了解對方。第二,是同理心的情感面向,是我們更貼近地去體驗別人的感受,去感受他們的恐懼、喜樂、傷心等感覺。第三,真誠地關心對方的福祉,不光是和對方有一樣的想法和感受,而是更進一步,真實地關心他們的福祉。”
書中給讀者提供了一種建立同理心的工具——枕頭法(因為問題正像枕頭,有四個邊和一個中心而得名)。如圖所示,枕頭法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站在不同立場思考同一問題的思維模式。同理心的建立,使我們擁有更強的感受性,能通過別人的眼睛來看世界,增加了我們對別人立場的容忍度,并由此改善溝通的氣氛,易于得到和諧的人際關系。
4.不是溝通的越多越好
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如果產生問題,我們往往傾向于進行更多更深入的溝通。溝通不足會產生問題,但是,過多的溝通也會產生問題,尤其,當溝通的雙方情緒都很激動的時候,更多的溝通非但解決不了問題,更糟糕的是會演變成爭吵,讓情況越來越糟,甚至會走到“死胡同”,再也無法解決。如書中所說:“太多的負向溝通只會導致更多的負向結果。”
另外,對于事務多、時間少的人或偏愛安靜的人來說,跟他們進行過度的溝通是一種打擾、浪費時間的行為,會令其產生厭煩情緒。可見,很多時候并不是溝通的越多越好,適度的溝通也是一種境界。
5.選擇適合的人際沖突解決方案
書中給出了人際沖突的定義:“一種表達出來的掙扎,在至少兩個相互依賴的個體之間,感覺到不相容的目標、不足的資源和達成自己目標時來自另一個個體的阻撓。”可見,沖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沖突也可以是有益的,當沖突得到解決時常常會增進雙方的關系。
雙贏,是很長時間以來我奉行的解決沖突的方式。但是,我也不時受挫,因為有些人并不這樣想,他們即便是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也要爭得面紅耳赤、毫不退讓。書中為我們提供了逃避(雙輸)、調適(一輸一贏)、競爭(一輸一贏)、妥協(部分雙輸)和合作(雙贏)五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告訴我們溝通是復雜的,一般來說雙贏的取向比其他會好些,但其他方式也有可取之處。在決定使用哪種解決沖突的溝通方式時,要考慮“關系、情境、對象和你的目標”這四個方面。下表中列出了一些面對沖突時選擇最合適的沖突形態所要考慮的因素。
在社會中生存,每個人都不是孤立的個體,每個人都離不開溝通。《溝通的藝術: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帶給我人際溝通的新視角,使我認識到“溝通高手”懂得從各式各樣的溝通行為中根據實際情況挑選合適的行為,溝通能力是可以學習的。全書分為“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間”三部分,涵蓋了人際關系的全貌,并有諸多案例幫助我們對內容的理解。當我們學會了與別人進行“有藝術的溝通”時,我們會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我們的生活也會愈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