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份,微博網友@杜子建發微博說,自己特別喜歡下面這句詩希望網友能夠續寫,并承諾向續寫得最好的網友贈送拉菲。
然而,大家知道,其中的“壺”是什么嗎?
是它
是它
還是它?
可能都是,也可能都不是……
今天,我們就來尋根問祖,看看在婦好的時代,壺指的是什么呢?
這就是商代晚期的壺~司巧母銅方壺。和大家常見的壺不一樣,沒有嘴,沒有把,而且是青銅的……
大家一定蒙圈了,這件那時候的“壺”是作什么用的呢?
也是盛酒的~《詩經·大雅》里面說:“清酒百壺”,說的就是這樣的壺。有時候,壺也用來盛水用,比如山東萊陽曾經出土一個青銅器壺,上面的銘文寫著“……使小臣以汲”,這個壺就是用來盛水的。
那么除了壺之外,商代還有什么盛酒、喝酒用的青銅器呢?
首先是“尊”
這就是殷墟出土的大口尊。
“尊”這個名字由來已久,先秦文獻中就已經出現,當時泛指酒器,從宋代《博古圖錄》之后,“尊”就專指這類器物,一般分為三類,一類大致是圓形的,也有少數方形尊,譬如著名的四羊方尊~
不過最萌的,是鳥獸形尊,譬如下面這件在婦好墓出土的鸮尊
和上面的鳥獸尊外形類似的,是“觥”(gong)。這個名字歷史沒有那么久遠,是宋以來的文獻書籍給觥定的名。那么觥和鳥獸尊有什么不一樣呢?觥的蓋子一般比尊大,一般器型的整個脊背部都是蓋子;鳥獸尊的蓋比較小,往往只有脊背的一部分或者腦袋的一半~譬如下面這件婦好墓出土的司母辛四足觥,從嘴到尾半個頭和整個背,都是蓋子。
接下來的盛酒器是“卣”(you),卣和其他類似的器物最大的區別是帶有一個提梁把手,只有極為個別的沒有。我們看看下面這件婦好墓出土的龍頭提梁卣,曲線和表情都很萌。
“卣”這個名字從甲骨卜辭中就能見到,從當時的記載來看,一般是用來裝鬯(chang)酒的。鬯酒用郁金草釀黑黍而成,香氣撲鼻,一般都是祭祀的時候使用。不過把卣這名字和上面這類器物對應上,也是始自宋代。
商代在使用酒的時候,往往要把酒加熱,所以還出土了很多用來溫酒的青銅器,最著名的,當屬“爵”,婦好墓里也出土了青銅爵。
爵這一名稱的確定很有意思,宋代《博古圖》認為爵的形狀像雀,但后世的學者大多不信。爵的用途也經過爭議,《說文解字》認為爵是用來飲酒的,但是爵上往往帶有柱,喝酒的話會柱到眉毛,并不方便。于是專家們腦洞大開,有人為爵是用來過濾酒的,雙柱用來固定濾酒的茅草;有人認為爵是用來加熱酒的,柱是加熱之后用來移動爵的抓手。但是種種猜測都不能服眾,考古出土的一些爵,底部有煙炱,就是加熱之后留下的積炭,所以只能確定爵可以用來溫酒。
接下來和爵有點像的器物叫“斝”(jia),請看這件婦好墓出的的有蓋小方斝。
斝和爵相似,一般都有三個足,口沿也大都有柱,但是斝沒有爵那樣突出整個器身的流和尾,而且個頭也要比爵大一些。考古出土的斝,有一些底部有煙炱,所以說明斝也可以用來溫酒。
問題又來了,盛酒溫酒都有專門的家伙事兒,喝酒用什么?
來看這只婦好墓里出土的銅觚(gu)~
觚的器物定名也始于宋代,宋人認為這類器物的腹、足都有四個棱,而棱在宋代又叫觚,所以這類器物叫觚。但是有棱的器物很多,為什么只有這一類叫觚呢?后來陳夢家先生提出假說,認為這類器物從口到底呈弧線形,觚就是壺的意思,但也僅屬一種猜測。
在墓葬中,觚和上文的爵是CP,往往成對而出,是商代禮器組合的核心。有學者認為觚就是和爵配合使用的酒杯;日本學者林巳奈夫猜測,到了商代晚期,觚演變成為一種盛甜酒的器具,可以用勺舀著吃甜酒中的固形物。
呈弧形的是觚,那么弧度沒有那么大更接近直筒形的其實就是“杯”了。婦好墓里面出土了一個鑲嵌有綠松石的象牙杯,堪稱代表。
這個杯子的造型很像是同類青銅器杯,此外,青銅器杯中還有高腳杯,到了戰國時代還出現了耳杯。
那么新的問題有出現了酒究竟是怎么從盛酒器、溫酒器跑到飲酒器中呢?有流的爵還可以直接倒,沒有流的就要靠下面的工具了。
上邊一件叫斗、下面一件叫勺,這兩件器物都是商代晚期的。斗和勺考古出土時多見于尊、卣等盛酒器內,它們有什么不同呢?斗的把手與腦袋的連接處在中下部,而勺則是連接在口沿處。
以上我們介紹了婦好那個時代的酒具,不知道大家對“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這句詩有沒有新的認識呢?我想,一定還有富有求知欲的小伙伴,想要了解更多關于青銅器的知識吧。
那么我們就再推薦一下本文的參考材料,朱鳳瀚先生的著作《中國青銅器綜論》。
本文首發于微信訂閱號“在線文博”(微信號:wenbo_online),轉載請注明出處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