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日:“回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解讀)
孔子說:“顏回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選擇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處,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讓它失去。”
(領悟、感覺、醒悟、體會、心得)
孔子這些話,是針對前幾章所說的那些不能堅持中庸之道的人而言的。作為孔門的高足,顏回經常被老師推薦為大家學習的榜樣,在中庸之道方面也不例外。
前面幾章都說過中庸的實行,及達到后的問題,今天看了孔門的高足顏回,被老師推薦為中庸之道及各方面,都是大家學習的榜樣。這時突然兩個詞匯跳入了我的腦海,就是信念和盲從。
信念,是指一個人堅信某種觀點的正確性,并支配自己行動的個性傾向。信念是激勵一個人按照自己的觀點、原則和世界觀去行動的被意識的思想傾向,是一個人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根據自己的生活內容和積累的知識經過深思熟慮所決定的努力方向和奮斗目標。
盲從,簡單地說,就是人云亦云、盲目從眾,不問是非地附和別人,盲目隨從就是沒有自己的判斷與主見,而是盲目相信他人所傳達的信息、所做出的決策。
兩個截然不同的詞語,告訴我們必須堅定信念切忌盲從,才可以把中庸實行到底。
多年前,看過一則故事,關于信念力量的故事,一片茫茫無垠的沙漠,一支探險隊在沙漠中央,口渴如焚的隊員們沒有了水。這時候,隊長從腰間拿出一個水壺。說這里還有一壺水,但穿越沙漠前,誰也不能喝。
聽見有水,隊員們本來瀕臨絕望的臉上,一下就充滿生機的喜悅,終于,探險隊員們一步步掙脫了死亡線,頑強地穿越了茫茫沙漠。他們相擁著為成功喜極而泣的時候,突然想起了那壺給了他們信念的水。擰開壺蓋,卻是滿滿一壺沙。
是什么使他們掙脫了死亡線?是信念,一壺水的信念。使他們走出了沙漠。沒有這份堅定的信念,他們很可能就在沙漠中倒下了,這就是信念的力量。
還有愚公的信念,是挖掉屋前的兩座高山,最終實現了;“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只要堅持不懈,報有堅定的信念,哪怕是山隔水堵也無法阻擋紅軍們前行的腳步。七位比丘因為修道過程艱難,差點半途而廢,但最終在佛陀的勸說下,迷途知返,最終修成了正果。
以上的事例,中途如果發生了盲從,那將是改變成功的絆腳石,小則使自己受到損失,甚至丟掉性命;大則使國家衰敗,甚至走向滅亡。
一位落馬的官員曾經這樣說:“在誘惑面前,我們自己本來可以做到目不斜視。可是當身邊很多人都寧愿選擇斜視的時候,你再兩袖清風,就是'不識時務’了。”
盲從會使得人們的精神世界遭到踐踏,尤其是處于成長時期的青少年。為此,面對色彩斑斕的世界,我們要擦亮眼睛,明辨是非,要堅持正確的方向,不要使自己置身于盲從之中,而全然不知。
那我們就要讓孩子培養出,有堅定信念而不盲從的性格,
首先,培養孩子獨立的思想,多和孩子一起看看書,找一些有深度的書籍,如四書五經等國學,和孩子學習討論,從而讓孩子的思想得到升華。
二來,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要經常給孩子一些有難度的事情,讓孩子通過完成任務提高自信心。
第三,多帶孩子去旅游,比如說當到了假期的時候,帶著孩子去外面看看,不需要走很遠,只要是沒有去過的地方就可以。
第四,平時遇到了事情多讓孩子發表自己的看法,可能有的時候不是那么的成熟,但是一定可以讓孩子有種自己做主的意識。
最后,平常要多引導孩子,讓孩子有堅定的信念,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要盲從,要做自己。
? ? ? ? ? ? ? ? ? ? ? ? ? ? ? ? 待續
下篇《中庸》:第九章(討論孩子教育相關)
有教育孩子好方法的,歡迎留言感謝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