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從四個截然不同的人生版本開始講述。
?然后引出一套人生分析模型。
我們先說「意義」,然后聊「掙錢」。
這篇文章,能夠幫助你更看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去往何方。
01??
四個人生的不同版本
版本一
一個宅男獨自在家很多年,靠著父母的退休金生活。
他每天吃很簡單的東西,刷劇、打游戲、看動漫,反正那種死宅的熱愛,他都喜歡。
而且他還有點強迫癥,經常一部電影要看100遍以上。
他很多年沒出過門,所有人都認為他的人生一塌糊涂,但他說這就是他的人生意義——永遠只生活在家里。
故事的主人公叫真樹,是日本第一死宅,宅在家整整27年。
版本二
一個20歲的男生,拿起照相機決定游歷世界。
他去過印度練習冥想;在南太平洋的島嶼上,吃過各種最古老的食物;去非洲時,和各種原始人住在一起。
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曾經把臉伏貼在地面,聞過泥土的氣息”。
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28歲,他的個人資產也只有一部相機和一輛自行車。
但就從28歲開始,他決定把探索世界,轉換為探索“世界上最具前沿思想的人”。
為此,他又走訪了全世界最頂級的科技創業者、思想家和各類領袖。
故事的主人公叫凱文·凱利,后來寫出了《失控》、《必然》等預測未來的書籍,他是真正把自我打開,去感受過世界的人。
版本三
一個年輕人考到大城市,畢業后發誓要出人頭地。
他在一家大企業找到了一份工作,每天很努力,常常加班到凌晨。
他幾乎沒有自己的生活,即便周末的世界,也用來維護客戶、同事、領導的關系。
努力了七八年,他終于當上了部門總監。
這會讓他更加盡責和忙碌,有時候他覺得很累。自己常常懷疑自己,也很想逃離,去過想要的生活。
這是我一個朋友的生活狀態。不缺錢,但生活就是感覺缺點什么。
版本四
一個小男孩,八歲時候就在想,“人類什么時候能移民太空?!?/p>
在二十歲時,他逐漸明白,如果要實現這個夢想,需要三個條件:
1、要有很多錢
2、需要新能源技術
3、需要掌握火箭發射
首先,怎么賺錢呢?
21歲他發現互聯網是個巨大趨勢,為此他做了移動支付,并賣掉公司。
然后開始做新能源,收購了一家公司,叫特斯拉,后來又進入太陽能技術領域。
很快,他開始進入火箭發射領域,成了一家公司,叫SpaceX。雖然一開始,對此一竅不通。
你當然知道,這就是硅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
人生百態,大致歸類也無非四種:
A、自我封閉的宅
B、追求自我體驗
C、嵌入現實網絡
D、探索和改變世界
你的人生,更趨向哪一種?
哪一種人生版本,你認為更有人生「意義」?
02??
一個用以分析人生方向的模型
故事講完,開始理性分析。
我們可以把這四種狀態,放到一個矩陣分析模型中。
矩陣的x軸和y軸,分別是你人生最重要的兩個方面:
「網絡連接」和「體驗」。這樣可以得到四個象限:
A、自我封閉(低體驗-低連接)
如果一個人進了監獄,就是趨近于“零體驗-零網絡”的狀態。
不過,即便很多人身處舒適的環境,依舊生活在內心的“監獄”之中。
比如剛剛說到的日本宅男真樹。
但實際上,很多職場人也都是這樣。每天工作,接觸就是身邊一小撮人。每天朝九晚五,平時也不愿和人接觸。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我封閉的時候,比如你工作疲倦,就想回家,什么都不干,或者刷一些“低體驗感”(待會解釋)的視頻。
心理學上,這叫“退行”(Regression),是指我們遭遇外部挫折,想退回到生命原初封閉狀態(在子宮里蜷縮狀態)。
這類型的人,很可能大半年都不發條朋友圈。因為,“確實沒有什么可發的”。
B、追求體驗(高體驗-低連接)
像凱文·凱利這樣的人生經歷,通常讓人無比羨慕。
追求真正旅行,戶外或極限運動,體驗美食,閱讀不同類型書,掌握新事物的能力超強…
身邊的人也許覺得他們有點我行我素,但在更多人眼里,他們想干嘛就干嘛,活出了生命的自我。
但什么是「高體驗」呢?
剛剛說到“低體驗感”,什么又是低體驗呢?
用神經科學家的解釋:
所謂「高體驗」,是指接觸信息量大,且一定程度能改變你的模型。
·去旅行很多國家,每天接觸完全不同信息,不斷刷新你對世界的感知模型和認知模型。
·看馬爾克斯的小說,讀康德的《批判性思維》,這些書籍信息含量等很大,看完能刷新你的三觀。
所謂「低體驗」,是指接觸信息量小,且幾乎無法改變你的模型。
·整天在家刷國產爛劇,幾乎就是熟悉套路(新信息量小),對你審美沒有任何提高(模型沒有改變)
·天天干同樣的工作,每天接觸的人、事、物幾乎一樣(新信息量小),對工作能力沒有什么提升(模型沒有改變)
這類人朋友圈往往都很精彩,自我就自我點吧:
“反正老娘活成什么樣子,你們這群Low B看不懂?!?/p>
C、嵌入網絡(低體驗-高連接)
網絡是人際關系構成的,一般有家庭網絡、學校網絡、社會網絡、商業網絡。
很多人都被牢牢嵌入到網絡中,就像蜘蛛始終需要一張網來支撐它的重量一樣。
習慣把自己嵌入網絡的人,常常會獲得越來越離「自我」更遠,還是越來越成為某種「角色」:
一個盡職盡力的爸爸、一個勤勤懇懇的員工、一個好領導。
角色,往往自我暗示“我應該”做什么,而往往忽略“我想要”什么。
很多電視劇中,C類人有時候,常常在夢里驚醒——原來這么多年,我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但是沒有辦法啊,為了掙錢,我們必須嵌入網絡連接,從而犧牲體驗。
打開他們的朋友圈,你會看到幾乎滿屏企業推廣鏈接。
甚至很多人,連自己的頭像,都是公司LOGO…
D、改變世界(高體驗-高連接)
這樣的人太少了,真正想改變世界,且一步一步付諸行動的人。
厲害的創業者都在這個區間,是一群真正探索并能改變世界的人。
稍微細分一下,D區間的人,大致分為兩種:
1、拓展人類邊界的人
像埃隆·馬斯克這樣,把人類生存邊界,從地球擴展到太陽系內。
也可以是愛因斯坦,把物理學的邊界大大拓寬。
2、改變網絡連接方式的人
比如馬克·扎克伯格,成了的Facebook極大程度改變了人類連接方式。
一個山區教師,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在互聯網上邀約社會各地人和貧困山區孩子接觸,這也改變了當地網絡結構,從而改變孩子命運。
03??
每當我找到人生的意義,后來發現還不如好好掙錢
剛剛這個模型有什么用?
它的核心是幫你看清楚現在的人生階段,以及未來應該去的人生階段。
然后。我常常說,“混吃等死的工作沒有「意義」”,“做什么什么事情很有「意義」”,
那什么是「意義」?什么才算是找到了人生「意義」?
開門見山說,我們誤以為的方式:
是站在A或者C的角度,認為B或D就是“有意義”。
為什么我們誤以為:
因為A類人活得像行尸走肉,而C類的人生沒有活出自我。
B類D類這種能夠活出「自我」的人,看上去更稀缺。
但稀缺只是一種錯覺,很多人所謂要到處旅行,僅僅只是對現實世界的逃避。
真正的答案:
意義(Meaning),其實更應該是指「意義系統」。至少包括兩個方面:
1、你在邊界之外探索時,所確定的「意義點」。
2、你能夠圍繞意義點,不斷努力向外擴展整個邊界,形成一整套系統。
比如“移民火星”,聽上去是一個不著邊際的領域。
所以埃隆·馬斯克一開始就設定一個偉大意義:把100百萬人送上火星居住。
圍繞這個點,至少就有
Step1:如何把人送到火星上
Step2:這些人如何居住下來
而Step1,最大制約因素就是,錢!
因為按目前行業屬性,把每個宇航員送上火星的成本至少需要100億美元,這太貴了。
馬斯克通過計算,應該把這個成本降低到50萬美元/人。
這可是原價的1/20000,太夸張了,怎么做到?
火箭必須回收,火箭動力必須用新能源。
于是馬斯克開始了一系列,包括特斯拉,Soar City,SpaceX等騷操作。
圍繞一個意義點,打造一整套系統,酷不酷。
這從這幾張圖你就看得更清楚:
A類人的生命面積很小;
B類人追求生命的高度,或深度;
而C類人追求生命的寬度。
而真正的「意義」,則是擴大生命的更大面積。
所以,為什么我說“每當我找到人生的意義,后來發現還不如好好掙錢”。
什么是掙錢?
掙錢就是把自己嵌入網絡,并持續提供價值。
游歷世界8年的凱文·凱利,最后也是用自己不同的體驗去觀察世界,提供大家一種視角。這也是從B→C的連接方式。
而很多人所謂的意義——如果只是想放下網絡去追求一段時間高體驗的逃避,其實都是扯淡。
而且說個不好聽的,達到高網絡連接很容易,真正達到高體驗卻很難:
攝影、寫作、繪畫、讀書、思考世界、旅行,哪一樣不需要你脫幾層皮才能稍微入門。
別想那么多,好好掙錢吧。
04
后面的話
我曾經一直是C類人,在大公司做數據分析,完完整整嵌入網絡中。
后來開始寫作,算是打開了追求高體驗的大門。
而一開始,我常常和讀者深聊,知道很多人的生活狀態,心理歷程,職場近況。
這個過程能從一個剖面,看到社會不同層級伙伴狀態。
但是這個高連接的過程,后來卻越來越少。
最近也在反思自己的問題,作為一個作者,核心就是用不同的視角觀察世界,從而給網絡中的各位給予參考。
所以我更想,好好和大家連接。
至于形式:
· 下個月可能會開啟超腦的思考集中營,每個人每周來思考兩個問題,我幫你看看思路對不對。
· 你也可以隨時提出問題,我收集到數據庫。你知道我是做分析的,我可以多維分析,然后寫成文章。
·?甚至,下半年開始,我可能會去很多城市,就去你家住兩天,完完整整體驗每個人不同生活,工作,聽一聽每個人故事。
我也是攝影師,可以從不同角度拍拍你的生活。
這個過程會大量找到B類和D類人,再和很多C類人拓展生命面積。
“沒有誰能像一座孤島,在大海里獨據。
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b>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