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姐姐兩歲十個月,弟弟一歲一個月。弟弟的出生是偶然因素所得,這意味著我們沒有提前征求姐姐意見,問她到底想不想要個二胎弟弟或妹妹陪她一起玩。當然后續的產檢期間,也沒有特別注重老大姐姐的感受,當時一方面因為姐姐太小,才剛滿一歲;另一方面因為另一件事情,使得我們沒太敢過多的在她面前講二胎的事情。
也就是說,弟弟的到來對姐姐來說是個突發事件,沒有提前詢問她的意見,也沒有提前告知讓她熟悉,只是突然某一天就發現媽媽和另一個寶寶躺在醫院的病床上了。所以,我們猜測姐姐最開始對弟弟是不喜歡的,強烈排斥的,因為她從弟弟出生開始在家連續大鬧了差不多100天,還幾次扔東西打他,要把他扔地上的。。。
但現在你去問姐姐,最愛的人是誰?或者最喜歡和誰待一起? 答案一定是弟弟。而且每次問她喜不喜歡弟弟,或者弟弟對她好不好?答案都是一如既往的肯定的。如果把弟弟換成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來提問,答案是經常變化的,視當前發生的一些小糾紛小沖突而變化的。簡單來說,弟弟在姐姐心目中地位始終是最受歡迎的那位。沒有之一。作為媽媽表示羨慕嫉妒恨一會。。。
弟弟是姐姐的(私人擁有的),其他人別想抱走。姐弟倆第一次集體戶外活動,是弟弟出生100天在外吃飯那會。當時有其他親戚好奇的逗弟弟玩,要把弟弟抱起來走走看看。結果,讓我們所有人吃驚和意外的是,姐姐竟然也不陪新朋友表哥玩了,而是死死的守在弟弟的嬰兒車旁,不讓其他人碰弟弟。只讓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抱弟弟,如果其他人從奶奶手中將弟弟轉手抱過去,她就拉著人家的衣服,尖叫著要奶奶把弟弟抱回來。當時我們以為姐姐是擔心弟弟被別人抱走了。
于是,回家后開始對她時不時的教育。“如果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在現場,那些人是不會把弟弟抱走的”。
只是,后來發現這樣的教育說教作用甚微。只要姐弟倆一起外出,家人之外的其他人是不可以過于靠近弟弟的。無論是她的小伙伴,還是爺爺奶奶的老朋友。只要一抱弟弟,就會引起姐姐哭叫抗議。甚至可以夸張點說,只要一靠近弟弟0.5米內,她就會沖過來堵在中間,雙手伸開攔在弟弟前面,以自己的身體做弟弟的天然保障墻。有時,是她自己跑過去用雙手把弟弟緊緊抱著。以免被其他人抱走。估計是她被那些有經驗的老爺爺老奶奶逗得多了,就相信他們是真的想 “把你弟弟抱到我們家,好不好?”。
后來我們索性就盡量減少和這樣喜好的人接觸了。戲弄小朋友也是不好的啊。而且作為家里的老大,姐姐的責任感是天然的強大的,所以保護弟弟是她本能的責任使然。不應該被戲弄和批評的。
在外面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時候,姐姐是極力愛護弟弟的,不讓人家碰弟弟,自己也是時不時的拉拉弟弟的手,親下弟弟的臉,以表示我是愛弟弟的,弟弟是我的。可是,在家里,情況有點逆轉了。
家里,姐姐的玩具從最開始的一件也不給弟弟玩,到目前的依據她的心情,給弟弟分配一些老破舊小的被她淘汰掉的玩具。也算是一種進步了。畢竟,最開始的時候,她是動不動就偷偷扔東西打躺床上的弟弟的,到后來的弟弟的哭聲吵到她被她打頭,到目前的弟弟搶她的玩具而被她打,算是終于達到一種和平共處狀態吧。也可以說,姐姐終于慢慢接受弟弟的存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了。有時,看著兩個小朋友在地墊上或床墊上相互打滾互動嬉鬧,內心很感慨時間的復利,也很感謝姐姐的包容和接納!還有弟弟的容忍和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