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從冰城的一所大學研究生畢業(yè),到今年,恍然一年過去了,自己也在帝都工作一年了。
要說這期間的體會嗎,就是原來的計劃都沒實現,例如理財和游覽北京的古跡。公司工作也不忙,正常的一周兩天休息日,就是想不通自己也沒怎么閑著啊?為何總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呢?
直到自己看到這本書《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讀完之后自己才恍然大悟:我太專注于手頭的事情,以至于忘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抬頭看看前進的方向。結果自己一直埋頭,都不知道自己走到哪里了。
想改變這種狀態(tài),就要不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既然我知道了自己的癥結所在,就要徹底找出元兇,來擺脫這種狀態(tài)。
窮忙的元兇——稀缺
說到稀缺,有人會說“這種狀態(tài)不稀奇?。 笔前?,不僅人類世界存在各種稀缺,例如資源有限了;自然界稀缺更是常態(tài),小時候看《動物世界》,有一次出現了食腐動物吃尸體的畫面,此時趙忠祥老師的聲音響起:自然界不容忍浪費存在。
然而作者所指的“稀缺“不僅僅是客觀條件的稀缺,更是一種心態(tài)的稀缺狀態(tài)。人只要一進入到稀缺狀態(tài)后,那就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稀缺導致我們只能想著稀缺之物,從而影響我們大腦吸收和處理其他重要信息的能力。
這種能力的下降也意味著我們處理信息能力的下降,致使我們缺乏對事物的洞察和前瞻性。結果就是一步錯,步步錯。
稀缺怎樣摧毀我們的判斷力和自制力的?
這里稀缺是通過以下幾步,一步步發(fā)揮作用的。
第一步:稀缺,讓你專注于當下。我們聽過“擊鼓傳花”這個游戲,古代的讀書人也這么玩,不過他們比較風雅,在擊鼓傳花中作詩,詩是一篇接著一篇的出來。如果不是這種環(huán)境,很難如此高效。
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當稀缺俘獲大腦時,人們的注意力會集中在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去利用自身資源上?!鄙厦娴睦泳秃芎谜f明了這個。
第二步:管窺,專注的結果。書中有這樣的例子:當消防員接到報警,開車奔向救火現場時,不小心出車禍離世,死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沒有系安全帶。而他們所受的培訓上是反復強調系安全帶的必要性,不過為何他們沒有這樣呢?
原因就是他們因為時間緊迫,忘記了這件事,而這本來是可以避免的。不過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專注于某件事的后果——管窺——專注于某一事物,忽視了其他事物。
這類作者用“管窺”這個詞,意在表示“人們的視野會因稀缺問題變得狹窄,形成管窺之見,即只能通過‘管子’的孔洞看清少量物體,而無視管外的一切。”
第三步:稀缺還會降低我們的認知能力和執(zhí)行控制力。而作者用“帶寬“這個詞來表示”認知能力“和執(zhí)行控制力。
首先介紹一下”帶寬“,這個詞源于計算機術語打個比方,假如你的電腦只運行一個程序,那肯定可以輕松地操作;而如果同時運行好幾個程序,電腦肯定會變卡。人腦也是類似,稀缺狀況下,它會不斷處理潛意識里的事務,而不是針對當前的情況。
正是因為稀缺的這些作用,所以作者下了一個結論:稀缺狀態(tài)下的個人,都會心事重重,這樣他們的帶寬下降,例如分心、容易忘事、缺乏自控能力。
說的這么熱鬧,那稀缺的本質到底是什么?
開門見山:稀缺的本質就是沒有余閑
這里還拿書中的例子:設想一下你出門旅游,肯定要帶旅行箱。如果是個大箱子,就會游刃有余;若是小箱子,那你可能要權衡一下,看看哪個東西不用帶?
當你在權衡時,就會被你權衡的事物吸引,也就陷入了前文所說的專注狀態(tài)中,對此事物念念不忘,而你的大腦就很難看到其他事物或信息了。
而余閑可以改善這種狀況。為了證實這一說法,有研究者做了一個心理學實驗:設想你有一個很緊急的論文要完成,而此時你看到了有位你仰慕已久的人要來辦講座,此時的你會怎么選?研究結果表明40% 的人禁不住“誘惑”,去聽了講座;實驗人員又在“聽講座”這個選項中增添了一個有誘惑的選項,例如看電影。而選擇的結果出乎意料,竟然高達80%的人堅持去圖書館。
針對這個實驗結果,可以有不同解讀,例如我就會聯想到營銷的一個案例——給顧客太多選擇,反而會讓他們無所適從。而放在這里,大多數人為了麻煩,還是選擇去圖書館。
在這里,多種選擇就是余閑,而“余閑能讓我們輕松地避免選擇負擔。“作者如是說道。
正如作者一再強調的:稀缺不是一直以客觀狀態(tài)存在,它也是一種主觀存在。而只要稀缺存在,我們就會權衡,此時就會陷入一種困境,加劇大腦的負擔,減少帶寬。
回到本書中,既然本書的副標題是“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那就讓我們分開講一下稀缺在”窮人“和”富人“中怎樣起作用的吧。
稀缺如何“戲?!案F人?
社會學上貧窮分為兩類:絕對貧窮和相對貧窮。一般第三世界的貧窮是絕對貧窮,而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的貧窮是相對貧窮。既然討論稀缺,那就極端一點,直接討論絕對貧窮狀態(tài)。
這里還是借用社會科學的一個名字——生存理性。此時人的狀態(tài)就是要活下去,至于明天什么打算,我才不管呢。針對這一狀態(tài),作者就舉了印度小販的例子來加以說明。
這些小販掙的是辛苦錢,早出晚歸。他們的毛利是10%,然而利潤中的一半要用來支付貸款利息,即便有剩下的,也要有一些人事費用,例如婚喪嫁娶,人情往來之類的。
正是因為有這些“干擾“,他們才不能為未來打算,不能存錢進行資本積累。
那發(fā)達國家的窮人就好過了嗎?答案當然不是,他們同樣陷入了困境。例如一個普通工薪族,要還房貸和車貸。結果有一天他被告知公司要裁員。這樣他陷入了擔憂,擔心自己會不會被裁,如果被裁,房貸和車貸還不上了怎么辦?要不要提前做好打算,找工作……種種亂七八糟的事情就會占據他的大腦,這樣的他,還會專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手頭的工作嗎?
稀缺也不會“放過“富人
在時間管理上,有個著名的“時間管理四象限“,就是依據事情重要程度和急迫程度,將之分成四個象限,看看下圖,大家就可以明白了。
而一般富人的時間是寶貴的,因此他們經常會有各種各樣的事情打擾,尤其是緊急的事情。而最后的結果是他們忽視了不緊迫但重要的事情。這樣下來一次兩次還不要緊,但長此以往,不好的結果就會出現。
例如注意飲食、鍛煉身體、重視家庭,這些都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然而我們都可以想象到忽略這些事情的后果。
怎樣擺脫稀缺狀態(tài)
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是稀缺狀態(tài),以及我們?yōu)楹蜗萑肫渲校拷酉聛磉@部分就來講述作者是怎樣擺脫稀缺狀態(tài)的。
1) 窮人怎樣擺脫稀缺狀態(tài)?
如果僅靠窮人自身,是很難擺脫稀缺狀態(tài)的,這里作者主要介紹社會及組織怎樣幫助窮人?
第一是包容窮人的不當行為。窮人一直會窮,很大原因并不是其主觀不努力,而是他們陷入了稀缺陷阱中。因此他們的種種行為會讓人們不解,此時社會要做的就是容忍他們的行為。例如針對窮人的技能培訓,要容忍窮人的遲到和其他事情。這樣就等于給窮人提供了一些余閑,確保窮人不會因為一些小錯誤而真的放棄培訓。
第二是打好提前亮。社會福利救濟是有一定年限的(美國的是5年,即人一生最多只能接收社會救濟5年),然而很多受接濟的人并沒有這一概念,“只有在臨近時才有緊迫感”。而當人們知道了稀缺對人的影響后,就可以這樣做:總的救濟時間不變,只不過把“以年為單位”改為“以月為單位”,這樣讓窮人提前做好準備。
第三是政府可以構建帶寬。當窮人手中有余錢時,此時他們相對來說不易掉進稀缺陷阱中,此時政府可以開發(fā)一種金融產品,勸導窮人將手中余錢進行儲蓄,然后再平攤到每個月,從而提高他們生活的確定性,降低他們的生存理性。
2) 怎樣擺脫日常生活中的稀缺?
其實日常生活中的忙碌和疲于奔命,歸根到底是我們被眼前事物羈絆,忘記看看前方的路。比如一般開會,剛開始時基本是商量不出什么結果的,一般到會議的中后期,大家才抓緊時間,試圖商討出什么結論。而書中作者講了一個解決這種困境的很好方法,就是設置“稀缺防御。”
“稀缺防御”類似于高速公路上的減速帶,用來時不時提醒我們真正的目標。
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子”視野中。例如儲蓄是一件很重要的時期,然而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忘記了這件事,作者設想,:如果此時有一枚卡片,上面寫著人們的儲蓄目標,諸如為了家人等,人們就會想起,可能會去儲蓄。
利用默認允許功能。這個例子也有很多,例如還信用卡的時候,為了避免忘記,你可以設置自動還款。有的銀行同樣也有自動儲蓄的功能,每個月的發(fā)薪日,就會把工資的一部分自動儲存起來,這樣也是利用”默認允許“功能。
在帶寬充裕時行動。當帶寬下降時,人們就會陷入管窺中,流體智力和自我控制力嚴重下降。作者舉了一個自己的例子,為了寫這本書,他們設置一個寫作時間,嚴格遵守,即使開會也不能阻占用這一時間,這就為寫作這件事提供了帶寬和余閑。
針對組織中的稀缺問題,作者也試圖解決,大致思路同上文一樣,增加余閑和帶寬之類的。
看到這里,我自己的問題——缺少儲蓄,以及都不知道周末都在干嘛——這些問題應該得到解決了。
首先是缺少儲蓄。那就利用銀行的自動儲蓄功能唄,節(jié)省帶寬,這可能是我目前想到的最容易的辦法啊。
其次是周末不知把時間花在哪兒?這里可以借用另外一本書的方法,列清單:無論什么事都列清單,在行動之前先看看是否符合清單。這里清單就是“減速帶“的功能吧。
感謝這本書,感謝作者,現在的我,都迫不及待想行動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