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觸順風車,是下載了滴滴打車App,從上海虹橋值班回來,從無錫高鐵站到DBT,不想等公交,就提前在順風車上發(fā)布了行程,很巧就有人接單、很快就電話確認。比起打車,我應該節(jié)省了大概5塊錢,而且坐的是豪華的私家車,而比起公交車,我?guī)缀蹙褪恰?”等待啊,從上海虹橋到家,我只花了1個半小時,簡直一秒都沒浪費。車上跟司機聊天,他跟我家離得很近、順路捎我也不耽誤啥,還能賺個油費,也挺不錯。得知我也有車,推薦我也可以試試。
那是我第一次坐順風車,感覺很不錯。但坐順風車跟自己開順豐車還是兩碼事,我回家耐著性子把登記資料都填寫好、等審核通過。然后出差的時候,就會將自己的行程發(fā)布在網(wǎng)上,可是一直都沒有順路的。直到有一次晚上從蘇州回無錫,發(fā)現(xiàn)一個乘客跟我85%類似,而且ta的目的地我很熟悉,想想就接了一單。(想想自己也真是心大,大晚上一個姑娘接了一單順風車,乘客還是個男的)而且由于ta的地點不熟悉,我跟他還互加了微信,找了好久、依然遲到了好久,所幸對方還算有耐心、沒有取消訂單。
對方是一個90后,男士,備注是“金融”行業(yè),應該是在小額貸款公司上班。接他的地點是一家KTV,、應該是剛嗨完一場,一上車就問我說:“認識路嗎?給你帶一條不要走高速的路,很近。”我果斷拒絕,也是出于自我保護:“我認識,走高速,高速費我自己出。”然后,他便開始打電話,電話里也基本沒有實質(zhì)內(nèi)容,就是“這幾年生意不好做,貸款房不出去”、“你們在哪兒,一起出來聚聚啊”、“明天我準備去無錫,到時候找你啊”之類。
打完電話,我已經(jīng)開上了高速了。他便開始跟我聊天:“你也是90后吧”、“你是做什么的,看著很有文藝范兒,是不是做設計之類的”、“怎么會想到開順風車”。下高速的時候,他還很主動地說他來付高速費,還搶著遞上了10塊錢、剩下的錢我自己付了。然后,到了目的地,他下車并表達了感謝。
我到家后,他突然微信找我:“你們無錫怎么都打不到順風車,我又要回蘇州了……”我客氣地說:“可能晚了,你可以打出租車。”然后,他又開始沒完沒了地跟我說:“我跟朋友喝完了,我要回蘇州了”、“你們無錫晚上好冷清,路上連出租車都沒有”……我沒理他,后來說多了我嫌他煩、就把他刪了。這類90后就像一個“趕場王”,從蘇州某KTV出來,應該就是第一場,而打順風車來無錫在趕“第二場”,總共就待了半個小時,而很快又要再回蘇州,真不知道這樣的“聚”有什么意義。
第一次順風車,賺了一個油費,絕對沒問題。而這個90后的“趕場王”狀態(tài),我覺得大抵也是內(nèi)心空虛,需要跟人不停地說話、不停地說話,需要身邊一直有朋友陪著,最好天天都有“局”。曲終人散,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估計ta就特別不適應吧。
想想,身邊很多單身的90后,其實也都是這種狀態(tài)吧,包括自己剛畢業(yè)的時候也是,很喜歡很多朋友一起嗨皮,KTV、看夜場電影、深夜壓馬路。可是現(xiàn)在越長大越孤單,覺得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空下來做點自己的事情,挺好的。畢竟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生活。陪自己最長時間的,其實還是家人。
這是我的第一次順風車載人經(jīng)歷。已經(jīng)三個多月前了,那個時候還在原來的GMRB工作,還經(jīng)常要去蘇州。如今,在新的單位也逐漸適應新的節(jié)奏,找到了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今天下班路上順路稍了一個也是90的男生,一上車就侃侃而談講起來自己的故事,突然想到一句話:我有車,你有故事嗎?
——陳般若 201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