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沒有意識到這兩種語氣有什么不同?知道我今天看到一對情侶的對話,透過屏幕,我都覺得說出這兩句話的雙方,好像不怎么存在一個相對平衡的位置上。
如果感情還在相互試探中,這樣的兩個詞是不是也是有兩種比較直接的感覺。一方小心試探,才會問出來“想我么”?生怕對方忙于其他的事情,過多的擠占了自己在對方心里的位置,這三個字說出來肯定多少有些不那么自信。但是如果一方笑嘻嘻的樣子說“想我啦”?這種肯定的語氣肯定就是篤定自己在對方心里的位置堅不可摧了,或多多少的透露著在這段還未開始的感情里的已經有了自信。
愛情已經穩定的時候,這樣的話還是同上面的感覺差不多。一方問到“想我么”?那多是在感情中付出的比較多的一方。希望通過這樣的試探感覺一下對方心里的位置,這樣才會對自己的付出值不值有一個判斷。一方說到“想我啦”,多數都是在感情中獲得比較多的那方,因為人只有不斷的得到,才會有自信。“想我啦”這三個字應該是對過去的得到有一些認定或者堅信的地方。
愛情這個東西從來不是平衡的,總有一方付出的多一些,一方得到的多一些。所以特別像陳奕迅《紅玫瑰》里的那句歌詞:“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所以再看看這兩種對話中,應該可以理解成有得不到的“想我么”和在偏愛的“想我啦”。
如果我一直固執在愛情中,好像有些片面了,把這個觀點放在家庭中,一樣實用。特別明顯的就是孩子去上了大學,家長突然覺得身邊沒有孩子的事情來煩擾自己,很多家長的感覺多是心里空蕩蕩的。這種感覺是我工作中在身邊的老師傅身上經常感覺到。
其實仔細想來我上大學的時候,宿舍里的電話好像也是打進來的多,打出去少。有人說上學的時候,錢少呀,只有等家里打電話過來。這個說法好像倒也說的過去,但是又覺得不是那么一回事。
上學的時候,誰抽屜里沒有一沓子的IP卡,說來是為了積卡,其實還是在與人交流中留下的證據罷了。大家應該時常會從電話里聽到父母問你都干了些什么呀?直接的媽媽就會直接問“想我們了么”?這個時候爸爸也多是在旁邊,等著媽媽問這樣的話。這邊的孩子要是情商比較高,多會說想了想了,要是腦袋有點不那么會繞的人,多半會說這么忙哪里會想,或者用其他的事情打岔就過去了。
孩子在這邊有的時候接上電話,多半會問:"什么事?",但是可能有的時候父母打電話就是想聽聽聲音罷了。倘若笑嘻嘻地說:“媽媽,想我啦”?電話那邊的媽媽肯定會高興的說是呀是呀。
我上面列舉的例子,其實大家應該都能感同身受。感情中總有人希望自己的付出對方可以認可,但是卻多用疑問句?可能還是心里存在這疑問吧。得到的一定要用肯定句,因為知道自己得到的感情就是這么篤定。
我一直認為感情中最好的是勢均力敵或者是平分秋色,但是怎么可能平均。所以最好的感情還是有人付出,但是得到的人懂,得到了就付出的人一些回報或者肯定,這樣的感情也是幸福的一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