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的時候,語文課上就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茅盾的散文,《春》、《白楊禮贊》、《荷塘月色》等作品中優美的句子一直都記憶猶新。后來讀書,也喜歡讀一些散文作品。雪小禪的,汪增祺的,白落梅的。但一直都沒有認真思考過散文的概念。只是知道散文不是小說,也不是戲劇和詩歌,僅此而已。
那么什么是散文呢?在聽談寫作牛人堂江嵐老師的分享之前,我去問了一下百度,整理出如下的概念:
散文是文學類型的一種。是與“韻文”相對,不講對仗,不押韻,不求形式上整齊的散體文章。在現代文學中指詩歌、小說、戲劇以外的文學作品。有時也專指表現作者情思的敘事、抒情散文。
江嵐老師在談寫作牛人堂分享的主題是:放飛的文字與自我——細說散文創作。
江嵐老師從以下幾個方面為我們進行了分享:
一、我們喜歡文字的原因。
文字是有力量的。文字的力量可以治愈一個人的心靈,我們可以通過文字發泄自己心的情緒、用文字舒情達意,書寫自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文字的共鳴,會與讀者產生共情。文字情感的力量是我們喜歡文字的原因。
二、文學作品的特點。
文學作品不同于音樂、電影、戲劇。音樂、電影、戲劇給人以更多的客觀的東西,畫面感是直觀的,它不是主觀的。
而文學作品會過濾客觀的東西,給人以主觀的想象空間。讀者要從文字里還原作者要表達的意思。是有一定難度的。
三、散文的界定。
從廣泛意義上講,小說和戲劇的創作都帶有一定的模式和框架,是一種帶著鐐銬的寫作。
而散文則不同,散文的邊界最少這種約定俗成的規定性。散文是一種自律而不是他律的一種寫作。散文的創作具有很大的自由度。
恰如胡夢華所言,散文是“個人的,一切都是從個人的主觀發出來。所以它的特質又是不規則的、非正式的。”
但這并不是認為散文不是無序的。對于不同的寫作者,每一次寫作都會面臨秩序的重建。
因此,優秀的散文寫作者無疑是文體的試驗者,他們把秩序的建立放在寫作實踐中,在每一次寫作行動中抵近散文的邊界。
四、散文的創作。
散文是在人類的思維能力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借助于文字符號系統的產生,為保存自身生活進程中的典型事件或典型場景記憶而出現的一種文體。
在文學家族中,最早出現的文體是詩歌,對客觀世界有基本的“感興”就有詩歌。
散文的創作,既需要包括“感興”在內的形象思維能力,更需要反復審視、不斷體味客觀世界的邏輯思維能力。
因此,對文字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要求,成為散文這種文體的藝術功能和審美取向的原初基因。
五、判斷散文優劣的標準。
散文并不以技術見長。散文是一種相對裸露的、說思想說情感的文類,它藏掖不住寫作者的腔調和氣息。
它的精神疆域的進退,聯系著的是社會的寬容還是壓抑,開放還是專制,更是寫作者境界的局促還是自由、鄙俗還是高逸。
因此,一定意義上,散文的高度是寫作者個人的高度,是一個時代精神的高度。
散文議論性、記敘性與抒情性三者共兼的功能,是其他文體所不具備的,也無法取代。
從散文這種文體的原初性基因出發,當行文內容達到議論表述的準確性、記事的真實性和抒情的飽滿性相統一的時候,散文的“美”便成立了。
從散文的審美取向的要求出發,達到要言不煩而言之有物,是決定一篇散文優劣的首要條件。
嚴格意義上說,判斷散文的優劣沒有固定標準,因為古今中外任何標準都帶有自己的框子和模式,甚至不可避免含了偏見。
如果說一定要有標準,那就是散文要有品位、境界高、能墊高美好的人生。好散文應該能撼動讀者的靈魂,并由此引起深長的思考,獲得美的享受,達到和讀者的共鳴。
一篇好的散文,其最高的境界是自然。是一種不加粉飾而能撥動讀者心弦的心靈的吟唱。
六、用實例講解散文的樸素和自然美。
一篇優秀的散文,是流水但不是帳。我的理解就是散文的語言要如流水一樣涓涓流淌,給人以流暢清晰的感覺。
江嵐老師以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和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兩篇經久流傳的名篇為例,為我們詳細講解了散文的自然美。
這兩篇文章都是作者在行走路上的所見所思,文章中沒有一個華麗的詞語,但卻讓人讀來意味深長。
最后在徒步主編的推薦下,江嵐老師還對我的一片散文也進行了逐字逐句的點評,肯定了優點,指出了不足。讓我很是感動。
認真聆聽著江嵐老師的分享與點評,讓我對散文的界定創作有了新的認識,讓我很受啟發,受益匪淺。
在這里,真誠地感謝徒步主編的推薦,也真誠地感謝江嵐老師的耐心閱讀和悉心點評。
寫作的道路漫長而艱辛,有老師們的分享和指引,我相信我一定會走得更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