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職主婦四年,網購三皇冠買家,我每天都在線上線下買買買。要問我最劃算的一次,當數去年,花了我1600元買的“快樂”。
事情得從四年前說起,那時我辭去國企穩定的工作,很不甘心,但想到家里年邁的婆婆、牙牙學語的大寶、肚子里的二寶、創業期的先生,我還是做出了選擇,回歸家庭。
路,是自己選的,再難也要走下去。一個人買菜、做飯、家務、帶娃……忙忙碌碌,每天眼睛一睜一閉,似乎也沒有什么特別值得高興的事兒。每個人都對我說:“等孩子長大點就好了。”哦,那就等著咯~
2015年突然間,身邊的媽媽們都打了雞血似的,寫公眾號、做微商、做電商,有的都融到ABCD輪了……哎喲喂!我焦慮:“不行不行,即使是主婦,我也該上進點,做點事,才能跟上時代步伐呀!”
我開始到處東看看西瞧瞧,各種試水,本就忙碌的生活,一下子變得既忙又亂。好氣人喲!我要做點事,還沒有出成績,本來情緒就很down,孩子又來打斷我做事,老人幫不上家務忙,先生還一會兒說衣服沒洗干凈,一會兒說菜燒得不好吃!啊啊啊!
于是,焦慮、不安、指責、埋怨、氣憤……負能量接踵而來,越積越多,心中越感虛弱無力,情緒波動極度敏感。一會兒自責自己,一會兒又認為全世界都對不起我。一會兒生氣,一會兒賭氣。隨時爆發成狂躁,又隨時跌落成心灰意冷。
然后,孩子們怕我躲著我,先生嘗試著和我溝通未果,越加變得強勢決斷不容商量。我們吵架、然后冷戰、幾天后再爆發吵架、然后再次冷戰……我當時腦子里隱隱嗡嗡的都是一句話:這日子沒法過了!!
“孩子如果沒有媽媽,其實也沒什么吧?”“我為什么不愛我的孩子,也許因為我是個失敗的媽媽吧。”“會不會有一天,我會從這個陽臺一躍而下?”……是的,那時候的我,已經常常想到了死亡。
終于在2016一個秋夜,我哄睡孩子的時候再一次累得睡著,起來一看時間,已經是晚上一點鐘……聞著身上衣服的油煙味,望著客廳攤了一地的玩具,洗手間滿滿的臟衣服,我的眼淚嘩啦啦的直淌,我拿腦袋在墻壁上猛撞猛撞。剎那間,我由心底里發出了一聲吶喊:“這不是我要的生活!我要快樂!”
可我不知道去哪里找快樂?估計身邊的人都早已被我祥林嫂式的倒苦水嚇怕了吧。滑稽如我,竟想到網上淘一個可以給我快樂的人!
打開百度,輸入了“抑郁、簡單的快樂”,緣分把“簡單心理”帶到了我的面前。就你了!簡單,聽起來就是“見效快”嘛!我約見了離我最近的咨詢導師,她的咨詢費是800元/50分鐘。下單!付款!OK!我已經不冷靜也不想冷靜,對我來說,這時候沒有什么比“買買買”更能撫慰我了。
走進咨詢室,溫馨的布置,軟軟的沙發,秀冰老師的瞇瞇眼帶著和藹的笑,傾聽著我的訴說。
可當她第三次說出那句話:“那真是一件令人絕望的事……”我幾乎站起身的大聲吼道:“我不需要你的共情,你只要給我答案就好了!”
說完這句話,我愣住了,好像明白了什么……秀冰老師也笑了。
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的遣詞造句、描述習慣,其實恰恰是思維習慣的體現。——蕭秋水
“只要答案”就是我的癥結所在。
我愛先生的果斷、有擔當、有責任感。一方面,我享受這種總能給我答案的決斷,依賴他給我做決定;另一方面,我又不能接受他給的不合我心意的真實答案。
就拿個最簡單的“今晚吃什么”這個問題。我不想做這個決定,依賴他能夠給我一個答案。可又潛意識的希望他說出來的恰好是我想吃的。當他說出了答案,我的胃或者我的心不滿意,就覺得自己的需求不被重視,不被尊重。好,那尊重,請問想吃什么?我不知道,別問我……
快樂是靈長類精神上的一種愉悅,是一種心靈上的滿足,是從內心由內到外感受到一種非常舒服的感覺。——百度百科
1
要想打破“只要答案”這個無論如何都快樂不起來的死循環,首先要做的就是:正視需求和感受。
“累成狗”或者“急得狗跳墻”那都已不是靈長類,先關注自己的精神和內心,問問自己,真正要什么?不是外在的物質,也不是喊口號——我需要錢,我需要時間,我要房子;我要減肥,我要早睡;我要堅持,我要發泄……
拋開這些浮于表面的“需要”,我找到身心靈的最真實需求:減少痛苦、帶來愉悅。
2
遇到問題拉高自己的維度。把自己當做電影中的人物去看,面對的事實是什么,還有什么可能性。角度不同,就能看到不同版本的自己,把自己從偏離的軌道上拉回來。
這有點困難,需要一點一滴刻意的練習,當遇到事情時不要立即反應,塞個“答案”堵槍口。試著退一步,閉上眼去思考一下,求得一個認同并符合“需求和感受”的答案。
3
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強化自我價值感。失去自我是一件特別可怕的事情,不知道自己的界線在哪里,甚至選了什么都覺得自己是錯的。做什么都只有自卑和懷疑,不會有快樂。
比如每天給自己列一個“小確幸”,嘗試去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一個人喜歡的東西越多,遇見快樂的幾率就越大。比如關心自己的成長,而不是關心別人是否認同,別人如何評價和看待,就能逐漸確立自己的三觀,在遇到問題求答案時,更容易求得符合自己的答案。再比如發展有成就感的事,一個人不止一個角色,人生也不只有社會認同和金錢報酬,我是很嚴肅但很會給孩子講繪本的媽媽,是沒做好菜卻擅長煲靚湯的太太,是賺不到大錢卻收獲口碑的好賣家……
咨詢室里,依然溫馨的布置,依然軟軟的沙發,秀冰老師依然瞇瞇眼帶著和藹的笑……
回到家,我又給自己繼續下單“買快樂”,入手了“時間管理”和“知識管理”的培訓課程,買了花種子、小樂高、九連環……小計:¥1600元。
這一次沖動的“買快樂”,為我推開了一扇面向快樂的窗戶,啟動了生產快樂的第一個齒輪。直到今天,我依然在學習、練習,給自己的生活源源不斷的注入快樂的因子。
快樂,未完,待續……
寫作邏輯:SCQOR
背景:辭工在家帶娃買菜做飯,總有點懷念上班的日子。
沖突:想做點事總被打斷,沒有成就感情緒不好,先生挑剔家務活沒做好,家里大戰。
問題:如何才能快樂?
克服:花1600元,心理咨詢和參加培訓,買快樂。
結果:得到疏解,獲得快樂;也得到方法,自己學會生產快樂。快樂用不完。
邏輯思考:古典五問
1.有哪些特別想要分享的觀點?——分享我做全職媽媽時走出迷茫困惑的心路歷程。
2.為什么這個觀點有價值?——很多人在全職過程中遇到同樣的坑,甚至抑郁痛苦。
彭小六說:“我能做的就是把自己走過的路,爬過的坑跟你敘述一遍,我寫文章的目的不是讓你繞過哪些大山和坑,而是告訴你,盡管你會遇到這些大坡和深坑,但是沒事兒,你會扛過去的。不斷去做,一點一點改進。”
3.哪些概念要知道的?——快樂、抑郁情緒、自我價值、界線問題
4.我能具體做點什么?
(1)了解自己和家人真實的需求(不是浮于表面的,是身心靈的真實需求);
(2)刻意練習(看自己另外的版本、調整自己到界線之內、重視自己的感受);
(3)強化自我價值感(小確幸,關心自己的成長,發展有成就感的事)。
5.該給大家什么觀點和指示?
(1)直面問題,不逃避,不一刀切,不輕易斷臂。問題不解決,保持距離也不能避免沖突。(分床、分房、離家出走、出去浪)
(2)關注什么,就會看到什么。帶著覺知,建立健康的界限。
(3)一個人不止一個角色,人生不只有社會認同和金錢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