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非常調皮,坐不住也停不下來,每天都是一副精力旺盛的樣子。記憶里一直到初二的時候,才養成中午睡午覺的習慣,才體會到睡懶覺的愜意,這個談資也一直延續到現在,每到全家人聚餐的時候,提起我們幾個小輩,我就會被提出來說怎樣怎樣好動。
而針對我的此種“特質”,老爹選擇了一個強有力克制這種特質的辦法--學樂器。二十幾年前的西洋樂器還很少,所以選擇了相對常見的鋼琴。從四歲開始,就坐在一個方正的“大箱子”面前,手在鍵盤上來來回回的按著,單調又枯燥。隨著學琴時間的推移,練琴的時間從剛開始的每天半小時,逐漸增加到一小時,每隔一年還要準備鋼琴級別考試,練琴時間理所當然順延到每天一個半小時、兩小時……
曾經坐在鋼琴面前,就一千個一萬個不情愿,記憶里滿滿的都是對“大箱子”的痛恨。所以在聽到周杰倫那首《聽媽媽的話》之后,代入感強大到淚流滿面。很湊巧的是,同樣在初二開始睡午覺,同樣在初二結束了不長不短的琴童生涯。
“長大以后開始明白/為什么我跑得比別人快/飛得比別人高”
時至今日,回想那段漫漫學琴路,我得到了什么?一項技能,意志力,專注力,素養和熏陶。如果不是父母的堅持,當年的我能夠看到的,就只是一項技能而已,一項自己覺得可有可無甚至沒什么用的技能而已。
為什么要讓孩子學一門樂器?因為真的不僅僅是技能的培養,這是對孩子專注力和意志力提升的絕佳優選。
首先,注意力的集中。絕大多數小朋友都會有精神充足、活力無限的表現。小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很短,意志力也是十分薄弱的。3-6歲沒有經過訓練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在十五分鐘以內;而接受過訓練的同齡孩子,集中注意力時間能夠提高5-15分鐘。
看似不明顯的提高,實際是一步一步積累的過程。專注紅利越積累越多,差距一點一點拉開,在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地方,成倍疊加。有很多人覺得,90分的自己和100分的學霸只差10分而已,其實本質是因為試卷只有100分,你看不見的部分有太多太多。
其次,意志力的磨練。小的時候煩惱很少,世界很小,遇見的人不多,生活簡單又有點枯燥。而學習一門樂器,無疑是淡化了生活的枯燥,凸顯出最明顯的矛盾。愛玩兒是孩子的天性,練習樂器是直接占用天性發揮時間,對抗天性釋放的強有力對手。你強我弱,你進我退,變得自覺和自律,好的習慣正在通過這門樂器而形成。記得小的時候,因為太討厭練琴,所以也會額外喜歡寫作業、看書,只要不是在玩耍狀態,爸媽也不會過多干預,能夠躲過最討厭的,其他的選項自然就變得可愛又難得,這也算是額外的紅利。
最后,一種陪伴。小時候的我,會每天想著有沒有可能小偷來把我的琴偷走,有沒有可能突然刮風下雨可以逃脫鋼琴課。后來的后來,在給新家置辦結婚物品時,思考了很久要送一個什么樣的嫁妝來陪伴自己,想來想去還是買下一架鋼琴。全新的,白色的,電鋼琴,新款混音,我喜歡它。就像小的時候一樣,它在家里,就會有惦記。再相遇的時候,它帶來的都是美妙動聽的旋律。
如果有穿越,想回到童年的時光,給那個陪我長大的樂器,說一聲 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