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身邊很多朋友向我訴苦,近期頻繁收到各種結婚請柬,特別是微信盛行的今天,電子請柬不時闖入手機屏,年底扎堆結婚成了一種潮流。
關系鐵的、一般的暫不說,十年八年沒交集美其名日老同學的,微信通訊錄躺了N年勉強算點贊之交的,都打著“喝喜酒”的名義向你的腰包呲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小雅是一枚標準的公務員,正值適婚年齡,工作三年來,收到數不清的結婚請柬,禮金從300元到2000元不等,最多時一個月隨禮高達5份,工資很大一部分全繳了“人情債”。
最近年關將至,她剛隨了500元份子錢,又收到同事和好友的兩份請柬,她表示經濟壓力劇增,想買件心儀的衣服和化妝品還得合計半天。
她很困惑,喝喜酒、送祝福本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是維系人際關系的一種手段,怎么像打劫一樣,無形中成了自己紅色“負擔”?
新浪論壇網友大力說,自己剛畢業還沒找到工作,就已經開始收到可怕的“ 紅色罰款單”,不隨吧,人家一定會把你從心里拉黑,隨吧,拿著爸媽的錢,心里總覺得怪不好意思。
說起來,這個結婚隨禮的事情還真不簡單,曾經是一個家庭的外交問題,現在不知不覺已經波及到廣大年輕人,甚至是在校大學生,越來越多80、90后為此感到頭苦。
一方面是不斷見漲的禮金,讓人不由想捏緊自己的錢包。另一方面是邀請名單不斷擴張,如果有個“一面之緣”突然給你發請柬,一點都不奇怪,只叫人糾結和無奈。
多數人還是很懂規矩,能去現場的去現場,沒空沒精力的托人捎禮,或直接手機轉賬,微信、支付寶的發明,讓你再也不用擔心隨不到禮的問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
如今社會,還有這樣一個普遍現象:為保證不虧本,人們隨出去的禮錢怎么也得擺酒收回來,辦事兒名目越來越多,結婚、死人、孩子滿月、老人大壽,連過生日、再婚再嫁都大辦。
收禮金成了越來越重要的一項議程,誰多誰少誰回誰不回,心里都有桿秤掂著呢。
有一部分人,連婚禮的形式都可以忽略不計,可以簡單到沒有主持人,讓一群互不相識的人靜靜吃頓飯,僅此而已。
有人說,感情深不深,就看紅包厚不厚。
前不久,網上熱傳王思聰參加老同學婚禮隨30萬份子錢的消息,讓廣大工薪階層們倍感扎心。
我只想說,不要拿自己的身價和別人的零花錢比,如果比誠意的話那還有點勝算。
隨禮隨出矛盾的比比皆是,對方辦事兒時自己出手大方,自己辦事兒對方禮金隨少了,很可能心生怨恨,從此不相往來。
親戚之間可能因為禮金反目成仇,夫妻之間可能因為禮金吵鬧不休,朋友之間可能因為禮金分道揚鑣。
隨個份子如履薄冰,怎么演變成了考驗人與人感情的砝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
說起份子錢的來歷,還要追溯中國明代中葉,當時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比較落后,誰家有婚喜、做壽、滿月、動土、喪葬等大事,一個圈的熟人都會集資湊份子,算是群策群力、互幫互助。
解放初期,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流行送份子錢。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結婚儀式仍然特別簡單,雖然不湊份子錢,但是親朋好友會送布匹、暖壺、臉盆等生活用品。
直到改革開放后,人們手上有了閑錢,直接送錢的方式被社會所接受,送份子錢成為祝福新人的民間習俗流傳下來。
可是,隨禮這個習俗發展到現在,卻成了衡量人與人之間關系親疏、感情濃淡的標尺。
不給別人隨,可能得罪人;不收別人的隨禮,自己送出去的又收不回來。如此一來,大家只能在這種人情鏈條中痛苦煎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
顯然,“隨禮”風俗正在向錯誤的方向進軍,作為有獨立思想的、可以明辨是非的成年人,大家應當保持清醒的認識。
做不到移風易俗,可以把面子和虛榮心收起來,向沒必要的“人情債”說不,對有必要的“送祝福”更走心。
禮金并不是衡量關系親疏、感情濃淡的唯一標準,錢多的多隨點,錢少的無需硬拼。
如果在別人新婚時送出自己精心制作的DIY,獻上專門編排的熱舞,寫了封長達一萬字的信件,或者制造一個你難以想象的驚喜,實現一個你渴望已久的小夢想……
那么,有誰還會在乎禮金隨了多少,真心實意擺在眼前,冷暖自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