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不僅有「中二病」,還有「大二病」。
它講的是啊,大學的莘莘學子們,在經過了充滿新鮮感的第一年新生時期后,大二會覺得自己如同拯救世界的超人英雄一般,無所不能。
而我,仿佛也是在那個時候,成為了朋友口中的“雞血少女”。
我做了什么呢,瘋狂投簡歷面試,過關斬將拿下很牛逼的公司的實習。我還,參加英語演講比賽初戰告捷拿了冠軍。不僅如此,還加入一家跨國網頁設計公司,名義是打工,實際和正式員工做一樣的事情。更在自己喜歡的日語字幕組里,混的如魚得水,被人家喊著“大大”,“大腿”,飄飄然到已不知天高地厚。
同時做三份兼職,學業成績all A,還貌似擁有空余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大家驚訝并且崇拜地說:“你哪來的精力!你怎么這么棒!”
然而,不出三個月,我第一次認識了「喪」這個惡魔。
「喪」出現在,我將精力消耗得一干二凈的時候。
往往是不知不覺地到來,可能上午我還計劃好了一周的TO DO LIST,可能前一晚我還精神抖擻地跑了5公里,一旦它到來了……
廚房里堆滿了沒洗的碗,每天點披薩外賣;
洗衣機里衣服成了小山,不到最后一刻不會按下清洗的按鈕;
預約的課和工作,通通推掉;
出門無比艱難,要提前好幾天做心理建設;
沒日沒夜地窩在被子里看小說……
「喪」的持續時間不定,也許三天,也許三十天。
「喪」還是無力逃脫的。
從此之后,每每我感到「喪」的時候,都會清醒地意識到:它來了!而我,無能為力,只能平靜地容納它,等它逐漸離開。
我的又一次「喪」體驗,是在我為了旅游資金,一邊維持三份兼職,一邊為了開設屬于自己的日語班,公眾號,同時精心策劃和男朋友的旅游,并且迎接一年一度的大期末考的時候。一個月內,我完成了所有的這一切,甚至意外收獲了滿績點的好成績。
學心理學的我,當時累到接近eating disorder,離接受心理咨詢還差一步之遙,即使內心是滿足的。
而「喪」,它來了,在一切繁忙的事務以及愉快的旅行結束后。
最后一次接觸「喪」,是二月里忙著應聘的時候。
連軸轉了三個月,它又來了。
前幾天,它又悄悄走了。
我經常想,如果我能夠不擁有「喪」,是不是我會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如果每年不是要經歷這樣幾次極度抑郁的狀態,我是不是能獲得更多的成就,對自己的評估也會更高。
這些,是我可以控制的嗎?有一天,我能否避免「喪」的到來?
我找了很久「喪」的原因。
在精力分配上,我天生不適合馬拉松,屬于短距離沖刺型的選手。每天勤勤懇懇地做一件事對我來說太難了,我會選擇,哪怕不吃不喝不睡,也要在短期內全力以赴,快速拿出結果。然而當所有的精力和意志力被消耗得一干二凈,又沒有下一個努力目標的時候,我的上進心就陷入了沉睡,「喪」,它就來了。
2017年,我的首要目標大概就是,不再經歷這種無處逃脫的「喪」。
為了完成它,我需要不讓精力和意志力全部被消耗。
運用在面試咨詢公司時學到的case框架,可以快速找到解決辦法。
總量=補充-消耗。
所以我需要:①學會補充更多精力 ②減少消耗
①如何做到補充精力
-增加總量(運動,充足的睡眠可以增加精力的補充速度)
-快速補充(做可以讓自己得到恢復的事情,比如我喜歡閱讀,那么閱讀就是補充的方式的一種,我還喜歡飲酒,那么享受調酒的過程也是補充方式之一)
②減少消耗
-減少做消耗精力的事項(不去做消耗精力而沒有收益的事情,比如,微信回復不重要的人的消息)
-在某一事項里減少消耗(讓這件事情變成習慣,比如,刻意早起是消耗意志力,但當它成為習慣的時候,就不再是一種消耗)
首先要接受「喪」,如接受身體的一部分。然后才能溫柔地將它包裹起來,不讓「喪」任性地,在最不恰當的時機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