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爸爸是個個體醫生,在臨河區的一條小街道上開了一間藥店。朋友16歲初中畢業后,就開始在他父親的店里幫忙。
朋友的工作是稱中藥和賣中西成藥,他爸爸只管給人看病。由于朋友是個新手,不可能像一些小商販那樣在一桿秤上大做文章,而朋友也不想欺騙病人——藥可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人命關天呢。
所以便有些人說朋友太厚道,不是做生意的料。這樣干了十多天后,朋友爸爸的一個朋友教給他一個訣竅:貴藥少稱,便宜的藥多稱、混合后總量不變,真是天衣無縫,誰人能發覺?
朋友乍聽吃了一驚,又感覺好像找到了一條發財致富的好路子,可是仔細一想,這樣能治好病嗎?
肯定效果不會好的,為什么呢?因為藥的分量不夠呀。況且還是爸爸開的藥方呢,這不是給爸爸的醫術打折扣嗎?于是朋友把這事求教于爸爸,爸爸笑笑說無所謂,一般的藥店都是這么個做法,大家都心照不宣,只不過是病人多光顧我們兩次罷了。
朋友聽后不以為然,依然我行我素,稱足分量,該磨碎的磨碎,該切片的切片,該炒熟的絕不給生的,按要求把每一劑藥處理得妥妥當當,有些變質的藥寧愿蝕本丟棄也不配給病人,即使大部分患者根本看不出變質。
這樣過了3個多月,效果出來了。很多人都說朋友爸爸的醫術提高了,以前需要看幾次才好的病,現在一次就治好了,真是干脆利落。于是找朋友爸爸看病的人明顯地多了起來,朋友家藥店的生意自然一天比一天紅火。
朋友爸爸說朋友是個福星,才來藥店干幾個月生意就明顯好轉。
可是朋友不這樣認為,因為自己誠實和厚道的天性,朋友不愿意在一劑藥里騙顧客的毛數塊把錢,朋友的心愿只是想維護爸爸作為一個醫生的聲譽,保證他開的藥起到應有的功效。
另一方面,顧客的病治好了,他就會信任你,以后生病時還會找你看;如果他的親朋好友病了,他也會介紹來這里看病。
這樣,藥店的生意自然就做得大了。只是,僅僅因為厚道而使藥店賺錢,這是朋友所始料不及的。
也可能不經意中朋友的做法與一些精明商家的做法不謀而合:不在乎多賺顧客的一元幾角錢,而在乎他們的回頭率,在乎他們對藥店滿意后的稱贊從而影響別人成為藥店的新顧客。
當然這也符合聰明人看問題眼光要放長遠的觀點,不為眼前的蠅頭小利而放棄最基本的原則,或許這就是他們的高瞻遠矚吧。
涉世之初的這份經歷帶給朋友的人生財富是:厚道即精明。要想做一個出色的售貨員,其實并不需要特別的才能,但是你首先要厚道,為顧客的利益著想,這樣才能贏得顧客?,F在許多精明的大商家不都是在大搞售后服務來招徠顧客、占領市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