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人人都在談論“爆款”的時代,新奇、快速、靈動、搶奪市場似乎已成為商業競爭的基本法則,快餐、快遞、快銷、快時尚……許多商家一路奔跑,相信“唯快不破”,然而卻往往“生如閃電之耀亮, 死如慧星之迅忽”。
實際上,商業的法則永遠具有陰陽兩面。越是日常與平凡的事物,就越容易與消費者平滑對接,從長遠來看,也許反而會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這個世界上,很是有一些店鋪,他們默默無聞、不爭不搶,流轉輪回于時光之中,沒有指點江山的姿態與氣魄,卻耐得住時光長時間的考驗。
日本:“老舗”的百年匠心
擁有百年以上歷史的老店在日本叫作“老舗”(しにせ,shinise)。追求極致完美、嚴謹、執著和精益求精也許是這個國家的性格,曾有調查稱,日本全國有百年老鋪十萬家以上,成立時間超過100年的企業多達22219家!其中500年以上的有39家,還有7家是千年老店,他們大多從事釀酒、和式甜點、醬制品、服裝業、不動產業、旅館業和餐飲業,還有各種各樣的制造業。
鍵善良房(KAGIZEN)
位于京都八坂神社前大街上的鍵善良房,是日本知名的菓子店老字號,創立于享寶年間,至今約有將近300年的歷史,如今已傳承了15代,以“葛切涼粉”最為有名。
第12代主人今西善也先生推出其招牌“葛切涼粉”的時候,正值民藝運動高漲之際,有許多民藝家常常聚集在店里,善造氏看中了其中黑田辰秋的才能,于是就請他制作了擺放在店內的架子,這個在當時看來風格超前的架子,如今已是鍵善良房的鎮店之寶。
“葛切涼粉”是用吉野產的葛與白水制作而成的絕味甜品,售價900日元。采用波照間產的的黑糖制作的黑蜜,用袖珍的信玄便當式器皿盛裝。
榛原和紙店(HAIBARA)
以和紙、和紙制品為經營對象的榛原和紙店,在日本橋一帶,店鋪年齡208年。
榛原和紙店門口掛著的“雁皮紙榛原”門簾,雁皮紙也是他們的招牌產品。這是一種由優質的雁皮植物制成的光滑而富有韌性的紙張,不僅利于書寫,還能顯得筆風瀟灑,字體漂亮,深受江戶時代文人雅士的推崇。
在明治年代,榛原和紙還開歷史之先河,首次將和紙輸出海外,并將西洋紙輸入到日本,促進了和紙文化與世界的交流。在1873 年的維也納世博會、以及1878 年的巴黎世博會上,榛原和紙展出的雁皮紙、團扇、千代紙、短冊等作品榮獲了獎章,部分作品還被巴黎裝飾美術館(Museum ofDecorative Art ofParis )收藏,一時之間在海外聲名大噪。
榛原和紙也以富于藝術氣息著稱。在信息欠發達的年代,榛原的產品開發者們就一直非常關注坊間流行的動向,街上人們衣著的花紋變幻、四季風景的更替,都可以成為他們的創作靈感。尤其是第三代主人榛原直次郎先生,從年輕時代開始就潛心研究美術設計,還成為日本政府組織的為復興日本美術而成立的“龍池會”會員。明治時代的大畫家柴田是真、近代浮世繪大師河鍋曉齊、以美人畫見長的竹久夢二等畫家都為榛原和紙執筆設計過團扇、便簽等產品的花紋,從而使得榛原和紙一直以來都是文人雅士的案頭至愛。
如今,雖然歷經了兩個世紀的變遷,榛原和紙仍一如既往地以優質而精美的和紙及和紙制品,為追求精致生活的人們錦上添花。
須藤本家(SUODO HONKE)
“須藤本家”位于茨城,1141年開釀,至今有875年歷史,是日本最古老的酒窖,他的日本清酒“鄉乃譽”家喻戶曉。
目前一年只生產800瓶古法清酒,每瓶180毫升,這個數量保證了他們手工制酒的質量。
鹽瀨總本家
1349年起向禪寺提供素點的“鹽瀨總本家”豆餡饅頭號稱“日本第一番本饅頭所林氏鹽瀨”。屋號“鹽瀨”的薯蕷饅頭也被公認為“日本第一”。關于這一老字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日本的室町時代。
這家饅頭店因其品質上乘,深得日本天皇及宮廷貴人喜愛,并把每年4月19日定為饅頭節。如今在日本市場,這只“日本饅頭第一所”生產的饅頭,每只可賣約500日元,相當于30元左右人民幣。
歐洲:小店中的基督教倫理
在歐洲,也有一批傳承數百年的“小店”。這些小店的創立者往往是數百年前的“匠人”,家族成員把小店一代代傳承,直至成為享有盛譽的品牌。這樣的家族在骨子里往往具有一種獨特的特質,就像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寫到的那樣:“這種需要人們不停地工作的事業,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事實上……在生活中,人為了他的事業才生存,而不是為了他的生存才經營事業。”對事業的忠誠和責任,是他們創造“百年老店”的不竭動力。
A la mère de famille
A la mère de famille創立于1760年,是巴黎最早的巧克力作坊,它保留著復古精致的櫥窗及外觀,店內外特色擺設也會給你仿佛時光流轉回到百年前的錯覺。
Bernard先生于1760年在第九區的Faubourg Montmartre路開起了這家糖果屋,并在此結婚生子,一家人用心經營著這家小店。戲劇性的轉折發生在1807年,當時丈夫過世,需要獨立撫養起四個子女的Marie Adéla de女士成為這家店的繼承者,她極具創新思維,開創性地發展了新的供應商,并開發出了多種特色口味糖果,就這樣店面口碑急速飆升,逐漸為大家所熟知。
經營三年后,這家糖果屋進入黃金發展階段,而繼任者們也通過各種努力讓A la mère de famille紅紅火火地發展至今,成為法國地方糖果特產最全的標志性建筑。
Stohrer
Stohrer是法國一間擁有源遠皇室血統的甜品店,創立于1730年。許多人說,來到Stohrer,你就知道巴黎的浪漫是什么樣子的了。
1725年,波蘭公主瑪麗·蕾婕絲卡嫁到了法國,作為當時國王路易十五的皇后,皇室甜點師尼古拉·斯朵爾便尾隨公主來到了凡爾賽宮,這位波蘭的糕點師傅手藝超群,來到法國第5年便開始創業并創造了甜品店Stohrer,流傳至今。
走進Stohrer,湖綠色的玻璃飾頂、巨大的水晶吊燈以及墻壁上的18世紀畫作,濃濃的古法味兒撲鼻而來。店內精致的糕點很隨意地擺放著,門口小亭子還出售著自家的明信片。據說,這里是英國女王每次來巴黎的必經之地。店內的招牌甜品,是閃電泡芙與朗姆巴巴。
Brasserie Lipp
1880年,Lipp先生和他的妻子為了避免自己成為德國人,從故鄉阿爾薩斯遷移到了巴黎圣日耳曼大道,Brasserie Lipp起初是以賣檸檬水起家,沒想到136年后的今天,這里依然人聲鼎沸!
就連大文豪海明威在《流動的盛宴》里都為這間店鋪寫下這樣的描述:“記得我第一次去Lipp餐廳,是在失去所有之后,當時我首次覺得自己又能再提筆寫作。”
據說,曾任法國總理的Fran·ois Mitterand、巴黎大主教Monseigneur Veuillot都是這里的常客。
Lipp店內的瓷釉拼畫在1914年由陶瓷師傅Fargues創作完成,這些作品至今保存完好,如今這些裝飾已被列為20世紀的歷史遺跡。除了店內裝修,Lipp的菜單也沒有太多的變化,來到這里,你感受的氛圍與享用的食物都是和100多年前一樣。
百年老店的大智慧
如果說“唯快不破”創造的是一種奔馬式的品牌,那么這些百年老店就是一種“駱駝式”的品牌。他們在本質上遵循的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商業傳統,相信生意是由客戶的口碑帶來的,追求永續經營,而不追求爆炸式增長。在經營方面,他們比較注重既有需求,用產品去說服、教育市場,而不是打很多廣告,一般也不會追求過高的利潤,但是他們要比那些煊赫一時的商人們更會賺錢。
統觀這些經歷時間考驗的店鋪,我們可以看到其賴以傳承數百年的大智慧:
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工匠精神。產品質量要過硬,再高深的營銷都不如產品自身的說服力。
其次,每個能夠傳承幾代人的老店,都與大眾的日常生活和民族性格息息相關。日常,才是永恒的剛需。其實,最有文章可做的方向就是最貼近生活的方向,從現代的產品推廣角度看,這意味著事半功倍。
再次,就是大家都“喜聞樂見”的薄利經營。
最后,任何品牌與時間的抗衡,都要賦予產品具體的時代特征,也就是要與時俱進。傳承歷史又勇于挑戰新鮮事物,這種進取的姿態是百年老店必須擁有的優秀品質。
“我要做遠方的忠誠的兒子,和物質的短暫情人。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海子,《祖國或(以夢為馬)》)浮躁的社會里,必須有一件事能夠讓人沉浸下來,而最終,唯有遠方的星空與腳下的土地,方能超越時間。
(RET睿意德?商業地產研究中心研究員Li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