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第二十六章】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①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②,難乎有恒矣。”
【楊伯峻版譯文】
孔子說:“圣人,我不能看見了;能看見君子,就可以了。”
又說:“善人,我不能看見了;能看見有一定操守的人,就可以了。本來沒有,卻裝做有;本來空虛,卻裝做充足;本來窮困,卻要豪華,這樣的人便難于保持一定操守了。”
【楊伯峻版注釋】
①有恒——這個“恒”字和《孟子·梁惠王上》的“無恒產而有恒心”的“恒”是一個意義。
②泰——這“泰”字和《國語·晉語》的“恃其富寵,以泰于國”、《荀子·議兵篇》的“用財欲泰”的“泰”同義,用度豪華而不吝惜的意思。
【一點看法】
春秋末期,兼并戰爭越來越嚴重,整個社會禮崩樂壞的程度也越來越深。
孔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沒有找到合適的平臺來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在這十四年的顛沛淋漓中,孔子逐漸認清了現實。
世道如此混亂,再難以找到他觀念中的圣人、善人了,而那些虛而為盈,約而為泰的人卻比比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能看到君子、有恒者,也就心滿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