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關于挖礦電力消耗的聲音有點多,先看下圖:
今天大嘴剖析下這“約占世界電力1%消耗”的故事。
前陣子,大概是五月的時候,這個數字為0.5%。
也就是三個月的時間翻了倍,我不知道接下來的三個月會不會持續翻倍,如果有,那么會在11月-12月的時候到達2%。
以此類推,明年的3-4月會到4%,明年的年底會到20%,我們會在2020年消耗掉所有的用電。
真的可能發生嗎?
不可能。這個邏輯是極其錯誤的。
回到八零九零后這一代,獨生子女盛行的一代。
為什么當時要做計劃生育?
在那個年代我們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觀點:譬如人口和資源的關系、
人口和就業的關系、人口和環境的關系等等來論證計劃生育的必要性。
這個“人口”就好比“比特幣”,我們來討論下。
資源問題是否是一個人口(比特幣生產)的問題呢?
資源問題不能完全作為計劃生育的理由,也不會因為資源問題去禁止挖礦和減少挖礦量。
第一、計劃生育時代認為自然資源是恒定不變的。
然而我們回顧歷史,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到現在,人類的發展就是人口基數越來越大,那么人均資源是否越來越少呢?
顯然不是,原始社會的人口基數極其少,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人均資源很豐富,但那個時代的人民根本不會使用電、天然氣、煤。
所以即使人均資源再豐富,對人類也并沒有什么卵用。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口基數擴大,表面上人均資源越來越少,但是實際上人均資源越來越多了。
再想想袁隆平的貢獻,在雜交水稻出現之前,人口基數遠不及現在大,但是那時候糧食產量上不去,所以人均資源是比不上現在的。
這是一個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的提高。
第二、那個時代認為一個國家的資源就是留給自己本國人民使用的。
其實不然,地球的資源是全球共享的,只要有錢就可以通過世界貿易獲得你想要的東西,一個國家如果想要通過減少人口來提高人均資源擁有量,那么首先要做到閉關鎖國。
現實嗎?這是一個倒退(參考我大清)。
就業問題是否是一個人口(比特幣生產)的問題呢?
這就更不是了,我們要知道越發達的地方,就業率一定比不發達的地方高。這是毋庸置疑的,你見過中國去非洲搞建設的人組織一群黑色皮膚的工人錄視頻說NMB,但是你絕對看不到這些事出現在華爾街。
你不要跟我講特例,每個地方都會有人失業,我把這個現象叫做結構性失業。
什么叫做結構性失業?
就是經濟產業每一次調整,都會要求勞動力供應能力迅速適應變動,但是勞動力市場的結構特征卻與社會對勞動力需求不吻合,由此導致的失業被稱之為結構性失業。
如果覺得以上話語太復雜的話,想想高速口收費員,由于ETC的出現,我們不再需要那么多的人工去完成單一的收費工作。
那么比特幣的挖礦也是一樣的,電力的消耗一定會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一個人的就業會帶來周邊數個就業機會,會帶來外界(互聯網)的數個就業機會。
相比之下,抑制一定程度上才會減少就業機會,為什么?
這是內需問題。
因為這個體系里面的內需被減少了,這反而會導致經濟下行。
環境問題是否是一個人口(比特幣生產)的問題呢?
其實這個問題會回歸到能源問題,電力的需求會導致能源減少的加劇,但是能源問題一直就是一個全球性問題。
我們的問題不在于計算現有使用的能源還有多少,而是是否有新的能源能夠進來。
這就好比蒸汽機的發明,直接帶來了工業時代。
我印象中,很多地方在十幾二十年前的環境是極其糟糕的,但是現在不會了。這是一個主觀改變而帶來的改變,不適合客觀論證。
所以今天我們看到1%的時候,完全不需要驚慌。
市場調節是由價值規律自發的調節經濟的運行。即由供求變化引起價格漲落,調節社會勞動和生產資料在各個部門的分配,調節生產和流通。
這個1%會走出自己的獨立性,因為他就是去中心化的,他也是符合自我進行市場調節的。
我們更應該看的是由于礦工對電力價格的敏感程度,而電力價格來源于他的成本和價值,因此在某個時間點,能源領域會快速推進并且創造出新的能源解決方案。
或許有一天,再創一個“工業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