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在追《大軍師司馬懿》的第二部《虎嘯龍吟》,諸葛亮已經到了快領盒飯的時候。剛開始看這個版本的諸葛亮的時候,說實話有點難以接受。在人們印象中,一般70、80后所認可的諸葛亮形象應該是唐國強那個樣子,即使是80末、90后的孩子,因為從小受到小浣熊干脆面三國卡的影響,長大后又有金城武主演的《赤壁》,所以也往往能接受那種清癯瘦長、面龐帥氣的花美男形象。
而這個版本的演員王洛勇,之前根本沒有聽說過這個人,感覺看起來有點土氣,像個鄉下人,真真是“諸葛村夫”了。但是看了幾集之后覺得,這個演員功底很深厚,在《虎嘯龍吟》里的諸葛亮早就不是那個二十七歲揚名天下的青年才俊了,而是一個人到中年、殫精竭慮、為了延續一個孱弱的蜀漢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經綸世務者,王洛勇可以說是演出了那種感覺了。尤其建興五年北伐時,吟誦《出師表》一段,臺詞功底很好,還有上方谷之戰,天降大雨救了司馬懿父子,諸葛亮終于失望的明白了,克復中原已無可能了,不覺讓人由衷發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喟嘆。
整部劇總體上是表現諸葛亮忠貞國事的,但似乎對他專權跋扈的一面也有所涉及,當然只是一點點,也就是把李嚴廢為庶人的那一段。關于諸葛亮權臣專擅的論點,之前確實有人提及(或者研究)過,但一般人們普遍堅持的還是傳統觀念,對諸葛亮持肯定態度。我記得幾年前天涯論壇有一篇神貼,全貼是用暗榮koei的三國志11人物圖作為故事圖,配上作者自撰的臺詞,主角是劉禪,大魔頭就是諸葛亮。雖然是一篇搞笑神貼吧,但其中對諸葛亮在蜀漢政治中的類似于曹操權臣形象的猜想,也未必是空穴來風。這帖子現在找不到了。
蜀漢政權和東吳政權有一點類似的是,他們都是外來政權,如同內戰后的臺灣,必然存在很多本地(本?。┖屯獾兀ㄍ馐。┤说拿?。諸葛亮主政時期的蜀漢政權派系大致已經只剩下荊州派和益州派了,益州派還可以細分為(我們姑且稱之為)早投靠劉備派和晚投靠劉備派。益州派的代表人物就是被諸葛亮斗下去的李嚴,荊州派的頭腦當然就是諸葛亮了。諸葛亮《出師表》中提到的幾個人“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郭攸之是南陽人,費祎是江夏人,董允是南郡人,向寵是襄陽人,他們全都是荊州人。內廷外朝,文臣武將,全部推薦的都是荊州人,“我諸葛亮的人,就是季漢朝廷可用之人!”可以說諸葛亮這個《出師表》還是有點霸道的,我想劉禪和李嚴確實會感到難堪。
此外劉備陣營還有過一個河北派,關羽、張飛、趙云都屬于這一派系,不過凋零得較早;還有就是馬超這種早已失去勢力土壤的,啥派也算不上,只能在蜀漢政治斗爭中戰戰兢兢地度過余生。
二
《虎嘯龍吟》還沒播出的時候,網上介紹說在這一部中,司馬懿將會遇見其畢生的對手諸葛亮。其實這種說法不完全正確。電視劇放到20來集了,諸葛亮已經快殺青了,諸葛亮之后,司馬懿最大的對手、我覺得比諸葛亮更大的對手(當然不是說他比諸葛亮NB)是魏宗室曹爽。嘉平元年,司馬懿誘騙郭太后和蔣濟等老臣發動的高平陵之變,誅殺了曹爽及其黨羽。在發動政變之前,司馬懿只跟大兒子司馬師密謀商量,二兒子司馬昭事前完全不知情。直到政變前夜,才告訴了司馬昭。當晚,司馬師安睡如常,司馬昭卻睡不安席,第二天早晨會兵司馬門,司馬師勒陣嚴整,司馬懿嘆曰:“這兒子到底可以啊!”由此可以看出司馬師和司馬昭二人的高下優劣,也可以看出司馬懿更看重哪個兒子。電視劇中把司馬昭描繪為權謀高手,比司馬師更善于權斗,這其實并非史實,或許只是因為歷史上司馬師沒有邁出篡位的腳步,而司馬昭則開啟了實質的禪代進程。
假如司馬師不是死得早,篡奪魏朝的魔爪未必不由他伸出。
三
電視劇中,司馬昭誤中諸葛亮計,被誘騙入上方谷,司馬懿、司馬師急救司馬昭、郭淮,幾人差點被燒死在谷中,幸賴天降霖雨,澆滅大火。之后司馬懿回營假意要對司馬昭軍法從事,后經眾人求情,改為鞭刑兩百。司馬昭在受刑時立下誓言:“有生之日,誓滅蜀國!”
這一段劇情對《演義》中的上方谷之戰進行了改編,把司馬懿受騙改為了司馬昭受騙、司馬懿救子。這樣一改動,就突顯了司馬懿在智力上不輸于諸葛亮,可以說是為主人公洗地洗得略顯夸張了,這跟瑪麗蘇大女主電視劇的“全天下男人都愛我、全天下女人都沒我聰明”本質是相同的。但這樣一改動,卻有一個好處,就是為后面晉文王司馬昭派鐘會、鄧艾滅蜀的劇情埋下伏筆,形成了前后的呼應。
當司馬昭掌權之世,曹魏其實還不具備完美的伐蜀條件,當時幾乎都是反對的聲音,贊同伐蜀的只有鐘會。劇中把司馬昭的伐蜀動機改作“復仇雪恥”,在文學作品上具有一定的可看性,但在實際政治生活中卻并不能如此簡單對待。司馬昭的伐蜀活動其實是為其政治目的服務的。司馬昭在其兄司馬師征討淮南猝死之際,不從魏帝“留鎮許昌”的號令,緊急還軍洛陽,用兵勢對曹魏朝廷形成軍事壓力,他的這一舉動有兩重目的,一是抓緊繼承魏朝的統治權,避免在司馬師死后出現權力真空時期,讓曹魏黨羽有可趁之機;二是搶抓司馬氏家族的族長權,讓自己一系成為司馬氏真正的掌握話語權的人,要知道在當時,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仍然在世,并且與晉臣、魏臣的關系均良好,屬于元老級政治人物。
司馬昭的搶權事出倉促,地位自然不會太穩固。要穩固自己的地位,就只能靠建功立業來完成。但是在他敉平諸葛誕、文欽的“叛亂”(說是叛亂,其實是諸葛誕起兵勤王,為魏帝誅討司馬氏)之后,卻發生了一件令他極其尷尬的事,那就是他的屬下殺死了魏朝的皇帝。雖然不是他親手所殺,但是這件事帶來的影響重大,一時之間司馬昭陷入政治上的被動,因為即使篡魏也要做足表面文章,怎么才能顯得我是繼承天命?當然是前朝客客氣氣地把政權交付給我,這才是??!現在我的屬下殺了皇帝,我要是這時候舉行禪位,那就會有別有用心的人說我不得天命眷顧,是僭主閏位,這當然不行。眼看就要前功盡棄,司馬昭急需一件更大的勛業來為自己篡魏事業鋪路。
這個時候,他想到了對外戰爭。鐘會作為司馬氏死黨、受司馬氏派遣監視魏帝的“密探”,他深知司馬昭伐蜀的真正政治目的,因此在舉朝反對伐蜀的聲音中,他力排眾議堅持用兵。由此促成了三國歸晉的第一步進程。
伐蜀的主帥是鐘會,但是第一個攻入成都的卻是庶人出身的鄧艾。他采用強行越過高山險峻之地的戰術,繞開蜀軍主力,如空降一般降臨在成都軍民面前,看得蜀漢朝野目瞪口呆。蜀漢抗魏戰爭中還是出現過不少可歌可泣的忠節之士的,但最讓人感佩的還是大將軍姜維。姜維的神奇之處不在于用蠻力空抵抗,他自知蜀漢滅亡在即,不可能再有回天之力,于是假意投降了魏軍。投降之后,他和魏軍的將領們混得很好,與鐘會“出則同輦,坐則同席”。他攛掇鐘會據蜀自立,挑起魏軍內部矛盾,最終造成衛瓘殺鐘會,監鄧艾的局面,可以說是報了滅國之仇了。當然,姜維自己也為此付出了代價,“維妻子皆伏誅”。
四
司馬昭終于還是沒有得到上天的眷顧,他沒有當皇帝的命,在即將行篡之前就死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晉王爵號,也承襲了司馬昭的一切權勢。同父親剛剛得政時所處的處境相似,司馬炎也深感自己地位的不穩固,皇叔祖司馬孚怎么也死不了,從曹操時代活到了他的時代,一直是壓在他頭上的一座山。
而自己的親弟弟司馬攸則更讓他頭疼,司馬攸本來是司馬昭的兒子,但因為司馬昭之兄司馬師沒有兒子,所以就把司馬攸過繼給了司馬師,這樣就帶來了一個大問題。從血脈上說,司馬炎和司馬攸都是司馬昭的兒子,而且司馬炎年紀還大些,但司馬師是宣王司馬懿的嫡長子,從正統觀念來看,最有資格繼承司馬懿政治遺產的就是司馬師一系,所以從禮的角度來說,晉國的繼承統續就應該是: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攸。本來司馬昭在考慮繼承人的時候也犯過難,到底是立司馬炎還是立司馬攸呢,按說兩個都是我兒子,傳下去的都是我的血脈,司馬攸因為過繼給司馬師,在司馬氏家族中具有天然的合法性,是不是應該考慮他?但最終,司馬昭還是選擇了司馬炎,史書上給出的理由很迷信,因為司徒何曾明確表示“中撫軍司馬炎有人君之相”。其實透過這則史料我們可以看到,司馬昭之所以選擇司馬炎,一大原因就是司馬炎得到世家大族何曾等人的支持,另外我們也可以猜測,司馬昭有理由這樣考慮:司馬攸雖然也是自己的血脈,但在統緒上是屬于司馬師一系的,即使他將來當了皇帝,太廟里供奉的也是自己的哥哥司馬師,而不是自己。
于是,司馬炎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晉王國(當時還是魏朝分封的王國,而不是晉朝)的繼承人。司馬炎知道自己的處境不比父親執政之初好多少,為此,急于正名分的他在襲封晉王之后沒多久,就急不可耐地逼迫魏帝禪位給了自己。這樣一來,雖然皇叔祖司馬孚比自己大了兩輩,是德高望重的幾朝元老,但在大義名分上他就是臣,我司馬炎就是君。司馬孚還好對付,因為他和他哥哥司馬懿在曹魏時代就默契地進行了分工,司馬懿專門在政治上發展,為家族攫取更多利益,而他則一心治理家門,不在政治上多生野心。所以司馬孚不會成為司馬炎在政治上的對手。
他真正的對手是弟弟司馬攸。
事實上即使在他登基稱帝之后,朝野也還是存在一些聲音,一些有利于司馬攸而不利于他的聲音。司馬炎知道自己的嫡長子司馬衷是不中用的,大臣們也知道,甚至可能舉國都知道。正因為這種不是秘密的秘密,有不少人就提議:要不然,立司馬攸為皇太弟吧,反正是陛下的親弟弟,又是景帝司馬師的名義上的嫡子。司馬炎當然不允許自己的世系被他人所取代,我憑本事篡的位,憑什么不能傳給我的傻兒子?
當然了,他只能選擇傳位給自己的傻兒子,因為這個傻兒子是嫡長子,古代立儲君,要么立長要么立賢,如果你不立這個嫡長子傻兒子,就說明你打算立賢,如果要立賢,為什么不立景帝的兒子,眾望所歸的齊王司馬攸?
現在你明白了,司馬衷這個疑似白癡為什么會當皇帝了。他必然要當皇帝,這是司馬炎的權力訴求。
正是在地位不穩、齊王攸呼聲甚高這樣的背景下,司馬炎決定仿效自己的父親,通過一場對外戰爭來確立自己不可動搖的地位。當時天下三分已久,魏晉的朝臣們早就已經習慣了敵國的存在,統不統一跟我有什么關系?我只要保證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害就好了。所以舉朝上下就跟當年反對伐蜀一樣,一致反對伐吳。當時支持伐吳的僅有羊祜、張華等幾人,甚至司馬炎的死黨賈充都不贊同。但可笑的是,司馬炎執意對吳用兵,所拜的主帥居然就是這個認為“伐吳必敗”的賈充。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和伐蜀之戰后,伐蜀兩員將帥鐘會和鄧艾互相攻訐一樣,吳國平定后,伐吳的兩員將帥王渾和王濬也互相爭功,彼此詆毀,歷年不決。當然這些都是另外的故事了,這里不再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