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
華杉詳解
“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才能的人卻向沒才能的人請教。知識多的人,卻向知識少的人請教。
這條很重要!《中庸》說,天地之大,有愚夫愚婦知道能做,而圣人不知不能的事,所以像舜那樣的圣人,他也“好問而好察邇言”,什么事都多問問別人。
王夫之在講解《資治通鑒》時也專門說過這個問題,說帝王為什么還要找帝師。你不要覺得,“我比你強,你有什么資格教我”,而是人人都有他懂得而你不懂得的。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人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有若無,實若虛。
有學問卻像沒學問一樣,滿腹經綸卻像空無一物一樣。
就像我們現在說的空杯心態。人的品德,就像一個容器,器虛則物注,慢則止。你若是空杯,別人的思想智慧就能注入進來。你若滿杯,只有你往外溢出,別人的一點也注入不進去。所以君子才智超群,卻不在人前逞能,而是始終看著別人有本事!始終關注別人懂得而自己不懂得部分,始終看到自己的不足,不如人,所以別人也愿意教他。
《易經》說:“君子以虛受人”。就是這個意思。君子對才能智慧,不分大小,大則大識,小則小取。我有的本事,我自己丟不了。別人的思想,我卻可以吸取。無論大小,虛心學習,然后踐行。
犯而不校
“校”,是計較。別人觸犯我,也不計較。“犯而不校”是講虛心學習,就能養氣,有氣度。人家觸犯了我,我一方面,以情恕人,覺得他們情有可原,原諒他。另一方面,以理自譴,我怎么刺激了他,讓他對我無禮呢?一定是我自己也有問題!這樣不動聲色,而心中也無一計較之心,這就是寬恕的能量。
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
“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以前哪,我有一個朋友,在這方面是下過功夫的!
曾子說的這位朋友是誰呀?大家都說是顏回。曾子說這話的時候,顏回已經去世了,曾子想起了他,這位以前的老友。顏回在回答老師問志向時說:“愿無伐善,無施勞。”不要張揚自己有多好,不要夸耀自己多大功勞。顏回也說過:“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人家對我不好,我也以善對他。
曾子說的,就是顏回的品行吧!
劉澔覺
謙虛學習成長,中間有兩日因為早起趕路,一直在車上,沒機會寫書,一天不讀書,內心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