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1b36c0feff3af008b.jpg
乘車參加讀書分享活動。一路上慨嘆:路口太多,給司機們帶去許多安全隱患和不便,云云。
本以為師傅會迎合應(yīng)和,不曾想,司機悠悠地說:“你倒是覺得麻煩,或許這馬路兩邊的人家還嫌路口少哦!”
我一聽:“的確啊!”這條新辟的馬路是從村子中央穿過,無論是下地干活還是走親訪友,這自然成了兩邊的村民的障礙了,再加上這是兩個雙車道,有時可能還要繞很遠。我那么說只是從身為司機的我來講,而司機師傅是從村民的角度思考。這么簡單的道理,我竟然給忽視了。
其實,細想一下:凡事不都是這樣嗎?換個角度看問題,或許你就能撥開云霧見天日。所以,我們開心得意之時,要警惕沉穩(wěn),古訓(xùn)有言:勝不驕敗不餒;沉淪失落之際,應(yīng)蓄意待發(fā)。豐富的人生閱歷不就是在一次次的跌倒和爬起中積淀起來的嗎?而茫然若失之余,不也正是我們冷靜思考,尋找通幽曲徑之刻嗎?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哲學(xué)上的“辯證法”不也是講的這個道理嗎?凡事都應(yīng)該是“一體兩面”。吾輩雖自詡讀書人,可和目不識丁者又有何區(qū)別呢?“知”,卻不能“行”,非真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