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的新春伊始,我以“找點事做,弄清楚時間都去哪兒了”激勵自己,幾天里買筆、置墨、選帖、購紙,緊緊張張。
我癡迷魏晉小楷,喜歡那字與字之間顧盼照應的流動、拙而樸實的風韻,倒是對成熟沉穩、字字端嚴的唐人楷書敬而遠之。
我還喜歡《玉版十三行》那樣的章法,有列而無格,不阻斷上下字的關聯;字形小大由之,允許字有胖瘦高矮,各盡其態,賦予了中國書法無盡奧妙。
這當中,讀帖是非常快樂的。《宣示表》《樂毅論》《黃庭經》《玉版十三行》等魏晉小楷,初看平常,越看越精彩,直到手不釋卷。這種“看似尋常最奇崛”的美,恰是承載了中國古典美學的精髓。
學書法習字,最令人神往傾心的,不是把字寫到什么程度,而是能通過習練,更準確地摸到中國古典美學的脈搏,以此能堅守一份寧靜,接受精妙傳承。書寫時不急于下筆,先默讀涵泳,由文意進入的審美狀態,是書寫的心理準備。對文章的理解也啟發著對書寫的理解。字未必要筆筆驚人,未必要個個奪目,筆畫舒舒服服地放在一起,字安安靜靜地排在一起,也很好。我寫字是讀書活動的一部分,或今或古,或詩或文,遇到特別喜愛的,靜心書寫是交流,是致敬,也是自我修煉、拾階而上、通達人生的一條途徑。
中國書法寄托于漢字,漢字本身很美,只要認真去寫,美感、氣勢就油然而生。書法的法,除了方法技巧,背后更有一層對文字的敬意和參悟。
我始終認為,學書法首先要愛漢字,在書寫中體現這份喜愛。當然,也不必因為寫壞一個字就嫌棄它,誰還沒個缺點呢?有時我寫一篇字,就想著是組織一幫小朋友在一起玩,最好都活潑漂亮,但總會有調皮邋遢的,也很可愛。
開始的時候,我發現出自名家名館的筆用著也不順手,納悶小小的字怎么就在不知不覺中讓筆頭失了鋒芒,卸了銳氣,寫壞的字越來越多,心情也糟了。于是,我陷入了不停買筆置墨的漩渦,幾年下來,用過的廢筆攢起來竟有幾把之多,有些甚至寫完一幅作品就不再用。
一年一年的練習,伴隨著每天的筆耕不輟,我的注意力終于漸漸不在這些文房四寶上。就又把那些廢筆翻尋出來,點墨、展紙,竟也能一氣呵成,受人贊許。我意識到,我慢慢入了境界。現在,即使出差還帶著筆墨紙硯。我知道,時間就在筆端,在墨里,在紙上。
(原創發表于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