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認為“共情”在溝通中,承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座橋梁,能讓溝通的雙方(或多方)彼此連接;它是潤滑劑,讓彼此間的情感更容易流動;它是催化劑,能幫助解決矛盾或問題。
在親子溝通中,特別當我們與孩子相處發生了矛盾時,如果我們能夠做到共情,那么事情往往會變得更加容易解決。
之前,我也曾在寫過的文章中,分享到:共情的具體表達方式。就是,當我們想與孩子共情時,是有相關的話術可以學習模仿表達的。
“媽媽看得出來(知道/明白……),你現在覺得________(感覺詞匯),是因為________(孩子相信的原因)。我猜,你但愿(希望)________(孩子的愿望)。”
舉例:媽媽看得出來,你現在覺得很氣憤又難過,是因為你特別想不做作業只看電視,但媽媽不讓你這樣做。我猜,你希望能永遠不用做作業,想什么時候看電視就看,而且媽媽還不管。
那么,除了語言的表達之外,我們還可以僅僅是“傾聽”孩子,也能達到共情的效果。
上周六,我和老公一起參加大兒子班級親子游。在回程的大巴上,我沒有和老公、兒子坐在一起。他們倆坐在大巴的后排,我和老師一起坐在前排。在還有半個多小時車程,就回到學校的時候,兒子給我打電話。
“媽媽,我想拿平底鍋(午休時,給兒子買的一個玩具),你拿給我,好嗎?”
“啊?!兒子,不好意思,我把你的平底鍋借給了媛媛媽媽。但是她們沒有跟車回來,現在給不了你。”
“可是,媽媽我就要平底鍋。”(在電話里,聽到他和小朋友在玩,需要用到道具)
“嗯。可是,我沒有平底鍋。”
“媽媽,你沒問過我就借給別人。”
“是的,確實是我沒有問過你,就借給了別人。當時,玩射箭時,你把平底鍋給我,我們都覺得累又有點熱,就拿它來扇風了。后來,我看到媛媛媽有點累,就借給她扇風了。走的時候,忘記拿回來了。是媽媽忘記了,對不起哦!”
“媽媽,我就要平底鍋。現在就要!”
“是的,你很著急。現在就要平底鍋。”(我聽出來,兒子已經很著急了。我想,這個時候,他最需要的是情緒梳理出來。于是,我選擇了積極傾聽。)
“媽媽!我現在就要平底鍋,討厭!”
“嗯,你現在就要平底鍋。”(兒子感受到被允許,很自然地表達了著急、憤怒并且無奈的情緒,因為他也知道現在是拿不到平底鍋)
“媽媽,我就是要平底鍋,現在就要!”(稍微停了一下,再提出需求)
“是的,你就是要平底鍋,現在就要!”(我選擇了繼續保持積極傾聽,把他的語言平靜地重復一遍。想讓他知道,我在聽他的需求,他的情緒和需求是安全的)
“媽媽,你說什么呢?”
“我說,我知道,你就是要平底鍋,現在就要。”(也許他沒聽清我說的話,但我的積極傾聽,讓兒子感到了一點平靜,并且還帶著一絲的希望。)
“我就是現在要平底鍋啊,媽媽!”
“嗯,你就是現在要平底鍋。”(他還是非常清晰地表達了自己的需求,我也繼續積極傾聽)
“媽媽,你幫我拿回來平底鍋。”(停頓一下,再提需求)
“嗯,你想媽媽幫你拿回來。”(繼續重復對話,保持積極傾聽)
“媽媽,我就要平底鍋,你沒問過我就借了。”
“是的,媽媽沒問過你,就借了。確實是我做得不好。”(積極傾聽+回應)
“媽媽,我現在就是要平底鍋,我需要!”
“是的,你現在就要平底鍋,那怎么辦?”(積極傾聽+開放式提問引導)
“媽媽,我就是要平底鍋。”
“嗯,你就是要平底鍋。”(知道兒子也沒有想到更好的方法,我也繼續保持積極傾聽)
“媽媽,你說什么呢?”(因為大巴在行駛中,信號比較弱。當他說完這一句,電話就自動掛線了。)
此刻電話已經聊了5分鐘。兒子的情緒在慢慢地回復中,一點點地平靜下來。但是,電話沒有結束就掛線了。我想了下,要不要打回去?因為,也會考慮到他的情緒在恢復中,我再打回去,會不會引起他的又一次波動?同時,我更加確定的一點是:在電話沒有正式結束掛線了,我應該打回去,這也是對他的尊重,和對這件事情的確認。思考過后,我就打電話回去。在等待接通的時候,我心里其實又多了一份淡定,因為在電話自動掛掉之后,兒子并沒有馬上回撥給我,也可以說明,他的內心也在消化著這件事,嘗試在接受這件事。
電話接通了之后,我就聽到他說,“媽媽,怎么了?”(語氣緩和了)
“電話剛才斷了,我想確認是你掛了還是自動斷線了。”
“哦,斷線了。媽媽,我想要我的平底鍋。”(還是強調自己的需求)
“好的。媽媽知道了,我等下就聯系媛媛媽,或者請媛媛周一幫你拿平底鍋回校?”(積極傾聽,確認需求,并且商量解決方法)
“媽媽,我現在就要。”
“好的,那我聯系上了,就問媛媛媽在哪,我們過去拿。”(聽得出來,他還是很想要的,是刻不容緩的。于是,我就和他確認解決方法。)
“好的。”
“那拜拜先,你和小朋友們玩。”
電話結束了。
我在心里感到了輕松,并且慶幸在兒子很著急的情況,我能夠及時并且持續地保持積極傾聽。這里我想分享下,關于積極傾聽的幾點體會:
1.保持真誠、信任和耐心。在進行積極傾聽時,一定要有這三個態度在背后支持著你,不然,聽著聽著就會很容易“變道”。會忍不住跑到了責怪、埋怨、指責、說教的行為上,尤其是在傾聽孩子的需求過程中,要特別特別地耐心堅持。
其實,我當時在第一輪電話的過程中,也有一點點波動的情緒起伏。兒子聽了我回應后,還是會有情緒、并且會不時地停頓、重復他的需求,就會容易引起我的煩躁,但欣喜的是,煩躁被我的信任滅掉了。我信任自己與孩子,他是需要時間去調整情緒并確認自己的需求和情緒是否是安全的?被允許的?
2.語氣保持平和。積極傾聽的過程,語氣平和能夠給孩子力量,也能幫助自己堅持。如果當發現自己做不到平和時,可以試著深呼吸或默念數字,幫助自己平和下來。
3.最簡單的積極傾聽,就是重復對方需求、積極回應他。這里考驗的是,要真的感受到孩子的需求是什么?并且用自己的語言重復他的需求,讓他感受到自己是被允許的。
4.積極傾聽,也是共情,是讓孩子感受到愛和尊重,與孩子重新連接上。積極傾聽并不是最終的解決辦法,而是為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與孩子達成共識的方法。也許你會想:積極傾聽了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啊?!是的,積極傾聽不是把問題解決了,而是讓解決問題變得更容易,有時,也會非常巧妙地把問題解決,但不是每次都如此。所以,也請放下對共情的“奢望”,共情是讓溝通雙方(多方)都處于情感連接上,一定能幫助解決問題,但不是每次能把問題解決。
回顧上周六“平底鍋”事件的后續
兒子剛下車就跑到我身邊問“媽媽,我要我的平底鍋。”表情里還有明顯的不開心、失望。于是,我抱抱他,并且和他一起聯系同學的媽媽,最后在還沒到家的情況下,就去找同學媽媽拿到“平底鍋”再回家,了結了兒子的一個小心事。
在與孩子的溝通上,要記得:傾聽一定要積極,共情才能到位,問題才更好解決!